社論/歡慶祖父母節 促進跨世代的良好互動

  • 2023-08-29

 為喚起社會重視倫理道德及家庭世代關係,教育部將八月第四個週日訂為「祖父母節」,今年已經進入第十四屆。教育部和各地方政府紛紛辦理活動,搭起世代之間橋梁,激發年輕一代對高齡者、祖父母付出的感恩,以增進世代之間情感。今年祖父母節,連江縣家庭教育中心特別規劃在南竿、西莒、東莒、北竿及東引各島舉辦慶祝活動,邀請祖孫三代共襄盛舉,加深祖孫互動。

 家庭是社會穩定力量的來源,倫理則是家庭和諧不可或缺的條件。在現代社會中,祖父母在家庭中的功能日益顯著,成為家庭倫理中不可忽視的一環。近年來,因為社會結構及商業的發達,我國的家庭型態逐漸改變。夫婦家庭及核心家庭急遽增加,傳統的折衷家庭及擴展家庭之組成形式逐漸式微,孩子與祖父母互動的機會減少,相對缺乏從小培養孩子親老及敬老之品格。

 一般人對於老人的認知常不自覺的存在刻板印象或年齡歧視,將老人視為貧苦、疾病、失能、依賴的同義詞,甚至是社會問題的符號。家庭是建立代間互動的基礎,與祖父母互動更是年輕世代與老人互動的重要經驗,祖父母與孫子女互動越多(非僅同住),年輕世代對於老人的態度愈正向。

 因此,祖父母是年輕世代認識老化歷程與悅納老年世代的「第一位老師」,祖孫互動是扭轉年輕世代的年齡歧視偏見之關鍵,因此透過祖孫世代教育及活動的倡導,將有助於建立一個對老人親善及無年齡歧視的社會環境。

 就年輕世代而言,祖父母的人生智慧與生命經驗,是承襲家庭的傳統,更是社會文化的重要資產,透過學校及社區推動世代之間的課程及活動,不僅讓祖父母得以展現人生智慧經驗,更讓孫子女藉由與祖父母的互動,建立世代互信、互動及互惠的學習關係。以期打破現代社會中,多數年輕父母僅將祖父母視為「孫子女的照顧者」之替代角色刻板印象,達到家人關係和諧之目的。

 祖父母節最大的意義在於促進世代傳承,讓孫子女了解祖父母對於家庭的意義。因此,推動主軸以「感恩」、「傳承」為主。整體而言,華人社會仍相當純厚,每年清明時節,看到滿山滿谷的掃墓人潮,令人動容。風氣既在,父母應以身作則,並鼓勵孩子多關心祖父母。而學校課程中,也應該融入敬重祖先的倫理觀,和重視親情的價值觀。

 「孝親尊長」、「敬老尊賢」是中華文化延續數千年的傳統價值與美德,藉由「祖父母節」讓國民從小培養此美德,喚起民眾重視目前逐漸式微的家庭世代關係。並以「教育」搭起世代橋梁,透過祖父母連結傳統與創新,讓年輕世代認識老化、悅納老人,也讓祖父母在晚年生活與家人更親密,使我們社會上每位長者都能讓年輕世代更樂於接近,達成建構無年齡歧視的社會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