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暗空活動旨在推廣減光概念

  • 2023-08-26

 為期三天的北竿大坵暗空之夜音樂會落幕,這項連續舉辦3年的活動普遍獲得參與者好評,除了是活動內容中音樂演出有讓人感動的元素外,其實真正的用意是要推廣暗空理念。馬祖鄉親走過戰地軍管的艱困年代,可以說大家是黑怕了,好不容易等到地方自治大力發展建設,我們曾經希望馬祖的夜越亮越好,但近年來的暗黑觀光又讓我們的觀念有所改變。

 暗空其實不是要消滅所有的燈光,真正的用意是減光,只有對暗空核心進一步的了解,未來不管是暗空公園或暗空社區,在民眾支持認同下才能推動實現。

 暗空保護運動發源於1988年代的美國亞歷桑納州的土桑市,國際暗空協會(IDA)成立三十多年來,已成為全球保護夜晚免受光污染的公認權威和領導組織。時至今日全球已經有200多個暗空公園地點,包含115座公園、38個社區與20個自然保護區等完成認證。臺灣的合歡山是我國第一個通過認證的地方,而北竿大坵島還在努力中,不管將來能否成功申請到國際暗空組織的認證,但臺灣暗空協會與地方政府多年的努力,已經讓暗空理念在馬祖萌芽生長,鄉親們對黑不再那麼的害怕,部份鄉島在春夏季配合藍眼淚與螢火蟲而做的路燈管制也不再抗拒,就這是政府推暗空的具體成果。

 臺灣暗空協會理事長林正修指出,大多數人都理解空氣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卻渾然不覺「過度的光」,也是一種傷害。林正修以觀星為社會對話基礎,提出台灣暗空保護倡議。其實,暗空不是要求「關燈」,而是「減光」。林正修不斷重申,其中「暗天不暗地」是最重要的減光設計原則,而這樣的概念用在未來馬祖各鄉路巷燈改善是重要方向。身為「暗空捍衛者」之一、台灣星空守護聯盟創辦人劉志安宣導「減光」的正確觀念。「光害防治並不是要把全部的燈關掉」,只是將燈光照在該照的地方、該開燈時才開燈。

 要設法打破一般民眾對暗空關燈的迷思,這幾年有參與過大坵暗空之夜活動的人應該都知道,在微光的場域下其實人類的眼睛可以看到的更多甚至更遠。不管是暗空島嶼還是暗空社區,其實都是一個結合減光環保、生態保育、天文觀星、暗空旅遊等多重意義的規劃想像,在越來越嚴峻的環境變遷、氣候災難以及過度消費的旅遊型態下,一個具有反省性與前瞻性的暗空理念,有機會成為未來旅遊的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