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在傳統與創新間找到平衡點

  • 2023-07-14

 馬祖自戰地政務解除後積極推動地方民生基礎及觀光建設,然在建設的過程中一直存在是否有「建設過當」的疑慮。不久前地區某一景點因為把原來的石頭步道改成水泥而引來不同批判聲音。諸如此類事件在各鄉島都會發生,到底是石頭好還是水泥好?這要從整體景觀及目標功能來考量,大可不必把水泥污名化,只要是適當的材質放在適當的地方,在發展馬祖必須創新的前提下,和傳統元素之間找到平衡點。

 過去有環保聯盟團體提出批判指出,離島建設基金變成離島破壞基金;主要是指離島的建設過多所致,但這項指控對實際居住離島的居民而言並不公平,民生條件要改善就必須要建設,而建設過程中難免要先有破壞,又因目前水泥為最普遍建材,九成以上的建設沒有水泥是行不通的。過度水泥化是環保團體對離島建設批判的核心議題,但也不可否認給了我們重新省思的機會。

 地方的發展能在兼顧需求與維持原貌之間找到平衡點是最理想的,我們以地區常見的石階步道來說,有些地方用水泥不見得不好,因為水泥相較於石頭有維護容易,成本低的優勢;若從維管角度看,水泥會是最佳選擇,但過度且面積過大的水泥給人生硬的質感,對營造景區特色氣氛來說石材佔了優勢,要如何取捨是需要精準評估的。在建設過程中難免有所謂的「必要之惡」,如何使傳統與創新之間取得平衡點則是難度很高的考驗,公務機關在推動相關建設規劃時宜考量社會觀感的接受度和實際管理上的效率。馬祖鄉親生活的範圍即是觀光區,所謂的民生基礎建設其實就是觀光建設,所以任何的建設都應有多元用途的考量,也不可一味迎合觀光客而剝奪在地鄉親的權益,路燈點滅就是一例。

 馬祖雖地小島散,但卻風情萬種,近年來縣鄉政府以及馬管處正大力推展馬祖的觀光建設,應設法打造一個純樸而不落後、現代而不浮華的城鄉新風貌,此時政府首長及民意代表的美學素養變的很重要,因為他們往往是政策的決定者。而馬祖因傳統風貌以石材為主,而石材代表了某種閩東風貌的意象,但因為這樣產生不少矯枉過正的建設案例,例如停車場用石片來鋪設,最終是損壞率高且維管不易導致民怨的下場。不論是硬體建設還是軟體規劃,傳統與創新之間是一種合作而非競排關係,國內外許多具歷史傳承的慶典宗教活動在舉辦時大多融入了創新的元素,某種程度上的因時因地制宜是可以被大多數民意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