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擴大兩岸魚苗放流合作

  • 2023-07-08

 疫情解封後,馬祖與大陸之間的兩馬磋商會再度恢復,縣府產發處在兩岸漁業合作中提出共同推動增殖放流計畫,這對復甦海洋生態資源有極大幫助。隨著人類對水產品的需求日增,魚苗放流是一種積極的復育,若能搭配限漁政策的落實,讓產銷之間趨於平衡,海洋資源復甦仍然有望。

 兩岸之間合作推動魚苗放流已有多年經驗,但一直是受到政治或疫情干擾而讓這項政策是斷斷續續。地區漁民表示,魚苗放流的確發揮了預期功效,前幾年釣友漁民捕獲的黃魚就是一例,而這些魚大多是來自多年前放流長成的魚苗。兩馬之間有關漁業合作其實都有在推動,縣府今年擴大與大陸合作推動漁苗放流,日前兩岸聯手放流上百萬尾魚苗,為幾近枯竭的海洋資源注入一股生力軍。兩岸的漁業生態維護合作已行之有年,依據「關於冷水性魚類養殖技術和漁業資源養護合作意向書」已建立「維護兩岸共同漁業資源,共創漁業永續發展」的共識。多次的放流魚苗總數已經上億尾。

 根據專家統計,放流的小魚苗一般存活率一至三成,雖然存活率不高,比起海洋自然復育仍要快的多,如今養殖培苗技術發達,擴大魚苗生產已非難事,重點是如何透過人為的管理與管制提高魚苗存活率,甚至應透過加強人工魚礁的佈放,營造更好棲地的方式,提供生態循環的好環境。由於人類對漁產品需求日增,現代科技讓捕魚技術達到前所未有的效率,因此放流固然重要,限漁更重要。許多珍貴的漁資源在沒能繁殖下一代之前就被捕殺,根本來不及長大,這是放流後最應該思考且面對的問題。

 未來兩岸應致力於增殖放流與限漁政策的落實,方能事半功倍讓海洋資源在自然的力量下達到增育的目標,若不能落實限漁,再多的放流也不敵過漁的威脅。其次是全球氣候變遷與漁源枯竭的大環境,讓人類不得不提前面對生態復甦的嚴肅話題。大陸被視為漁業大國,沿海從事捕撈的作業船隻甚多,已實施多年的伏季休漁成效如何尚待研究,卻也是現階段面對過漁不得不推的政策。而馬祖地區至少應比照推動固定季節休漁制度,讓大海有時間休養生息。

 暫且拋開兩岸政治間的紛紛擾擾,推動海洋資源復甦是必須共同承擔的歷史責任,在兩馬多項漁業合作方面,增殖放流是最沒爭議的,應逐年擴大放流的區域與數量,「向海圖存」更是兩岸漁民共同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