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發展一套無可取代的旅遊模式

  • 2023-07-06

 馬祖約自85年起開始發展觀光產業,從初期的一年僅數萬人次至111年統計達23萬人次,成長的幅度相當大,但不難發現近年來因為海空運輸及地接能量的限制,旅遊人口再成長的幅度可能受限。在無法突破來客量之後,應思考從質的提升讓觀光產業永續,試圖掌握在地特色,在優勢與劣勢之中發展出一套無可取代的旅遊模式路線,尤其在全球疫情解封後才不致讓觀光產業被邊緣化。

 過去3年,馬祖離島國旅因為新冠疫情因禍得福,在國人無法出國的前提下讓離島類出國風行一時,也讓馬祖的到客量突破20萬大關。但這種榮景也因為疫情的解封而有所改變,地區旅行社近期就感受到人潮有逐漸降低的事實,主要原因是國境開放,多數國人寧願選擇價格較高的國外旅行而捨棄離島國旅,這種情況可能持續數年甚至更久。提升馬祖旅遊品質與競爭力是接下來地方政府與民間應共同努力的方向,應避免產業因競爭而萎縮。

 提升觀光服務品質是一個籠統的說法,要設法把概念化成心法才是務實之道。馬祖的旅遊服務發展近十年中有了巨大改變,從台馬海空交通改善、地接能量及食宿品質提升多層面推動,但沒能從本質上去塑造無可取代的形象品牌,也就是說優勢沒有發揮,而劣勢沒能消除。我們常說最美的風景是人,馬祖旅遊的成敗很大的關鍵在於人,營造友善旅遊環境應從友善人心開始,而時至今日地區仍不時傳出旅遊糾紛,很多時候是人心造成,只有改變心態才能真正落實以客為尊的大方針。

 發展觀光的核心仍在於資源是否充足與獨特,馬祖擁有藍眼淚世界奇景、多元豐富的地質公園、冷戰時期的戰地遺址、閩東文化的背景等等,這其間不乏無可取代的觀光資源。然再好的資源也要懂得運用發揮,在文化觀光是未來旅遊新趨勢前提下,馬祖的觀光新模式最好能結合在地原民文化,體驗式的觀光才能走出一條自己專屬之路。

 馬祖的旅遊來客量可能已接近難以突破的瓶頸,未來的觀光政策應朝優化目標前進,除了台灣本島,可朝招纜國際客源為下一個目標。要成為國際級景點我們需要改進的地方還很多,觀光是一條龍的服務,從交通觀光建設到食宿品質環環相扣,只有努力找到亮點才能找到無可取代的模式。整體旅宿品質刻不容緩,馬祖的條件不差,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援外,民間的經營理念更是成敗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