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關北竿地區整體區位發展的塘岐靶場遷移案,在經過多年醞釀後,今年初終於在大部份地方民意支持下選址有了重大共識。但部份橋仔村民對本案持反對立場,村民基於自身利益表達不同意見是合情合理,但地方重大建設推動最大阻力與助力都來自民意,在馬祖地小島散的大前提下,必要之惡的設施又不能不存在之時,大家都應該拋開所謂的地域情結,從整體利益出發,如果每個村都反對嫌惡設施,那全鄉永遠無法做更完善的都市計畫發展規劃,最終受害的會是生活在島上的世代居民。
塘岐靶場設立於民國60多年,塘岐因為擁有較大平地而被軍方選定為靶場用地,當時塘岐住戶仍不多,直至國宅興建後才慢慢發展成北竿政經中心。過去數十年靶場的存在為塘岐帶動不少軍人消費商機,因此沒有人反對在塘岐設靶場;隨著馬祖發展轉型,在政府大力推動民生基礎建設要改善民眾生活條件及產業發展需求的大方向下,塘岐靶場的存在等於是都市計畫蛋黃區內的一個大釘子戶。物換星移、時空轉變,地方整體發展過程中沒有一件事比土地取得更加重要。
維持地方政府施政運作的嫌惡設施到處都有,像是台灣地區面臨最大難題的核廢料存放,馬祖各鄉島也都有的垃圾處理場、污水場、靶場、棄土場、殯葬設施等,若是村村都反對,那這些設施無處可去的結果是讓島民也無法生存下去。政府部門在推動公共設施尤其是所謂的嫌惡設施時,縮小影響層面是最優先的考量,在不可能做到人人滿意的前提下,只能做必要的抉擇,而在決策的過程中面對反對聲音時也要適時的尊重,針對民眾的疑慮要透過專業的分析與數據來說服,也要透過工程技術手段將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
塘岐靶場遷移之所以面臨少數反對聲浪,可能與事前溝通及評估不夠有關,多數的鄉親可能對靶場遷移選址實際地點不是很清楚,更缺乏對現代化靶場的認識。讓民眾獲得充份資訊是政府的責任,而民眾要做的是拋開地域情結,更務實的了解靶場運作時對環境帶來的影響。
地方發展土地是成敗關鍵,要求塘岐靶場遷移不光是存在已久的噪音問題,更重要的功能是符合北竿全鄉發展的最大利益。近年來地方要爭取示範住宅、要展演及運動中心、要停車場、公園等設施,不都是為了改善我們的生活空間嗎?但這些設施都要土地,又在馬祖實施山坡地開發相關法令後,平地開發所需成本遠低於坡地,塘岐靶場遷移後釋出的平地將提供地方發展無限可能,各界應樂觀其成。
社論/拋開地域情結 塘岐靶場遷移案才能走的下去
- 2023-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