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時代來臨,媒體的形式也越加多元化,在民主國家中媒體自期扮演第四權角色,而諸多公共政策也可能透過各種媒體散發討論,然在自媒體及社群網絡發達的現代社會,讀者應學習如何正確判讀訊息。在參與公共議題討論的過程中,應理性表達不同觀點的多元訴求,立場偏頗的言論與謾罵攻擊根本無濟於事。馬祖地小人少資源乏,面對公共政策的討論應以理性討論取代惡意攻擊,建設性的言論還是能獲得多數鄉親認同支持的。
台灣是個有言論自由的國度,而馬祖也同樣享有這樣的自由,近年來社群媒體與臉書的發達讓公共議題獲得更多的討論,這對於地方整體發展而言應是利大於弊。但不可否論,我們國家在所謂的「媒體問責」部份尚未建立完整制度,而諸多媒體以不同型式存在並假藉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之名,大行攻擊政敵對手之實,原本可能是對公共議題的關心,最終可能在部份不理性網友的簇擁下成為攻擊的武器。政大新聞系教授翁秀琪在公共媒體如何問責一文中指出,「媒體各擁其主的意識型態掛帥是敵我型政治觀的具體反應」。
人民對公共議題的參與度也被視為自由國家重要的指標,越是民主的國家人民越是熱衷其事,反之在獨裁國家人民對公共議題即使關心也不能公開討論。馬祖因早年實施戰地軍管,部份言論仍受限體制無法自由,但在81年地方自治後這種現象大幅改善,時至今日大家應能感受到言論自由已廣泛存在各階層。又因馬祖自83年起發展觀光而各項民生基礎及觀光建設起飛,在過程中不管是社會、經濟、民生、文化各層面都產生巨大的轉變,關心政府公共政策的鄉親只會更多,而自媒體的發達讓政策討論的傳播更加快速且複雜。
台灣自解嚴以來媒體大幅開放,各類媒體如雨後春筍般林立,而媒體討論公共議題近年亦在政論性節目風行下有更多的空間。政黨的對立讓許多公共議題原本應在理性原則下進行凝聚共識的過程,卻因許多非理性或立場不同的因素介入,導致偏激言論反受歡迎。在言論自由的保護傘之下,各類型不同立場的言論都可能出現,多數社群或自媒體缺乏守門人的機制,此時閱聽人要如何選擇甚至相信自己所見所聞,考驗個人素養。
在訊息傳播過程中,偏頗與曲解甚至是誤解都是可能發生的事情,而公部門基於推展施政理念的前提,在面對任何質疑與誤解時要如何因應與自處,成為公務體系必修的一門課。適時的澄清與說明有助於弭平紛爭,更重要的引導讀者朝理性客觀的方向參與公共政策的討論,進而達到實踐的目標。公共議題本身具有廣泛的討論空間,在政策與民意的形成過程中,時間與訊息的激化和理性的意見加入,最終出現於漏斗的細小端,因此理性的論述有助於良好政策的形成,也能讓馬祖更加美好。
社論/理性建議讓馬祖更好
- 202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