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華說:「幾年前,因為過度的照顧,這裡(東莒百合公園)的百合幾乎都生病了,這兩三年我建議別管它太多了。感覺上有回神的感覺。」102 年5月13日發表於馬祖日報
來自東莒的優秀青年
最早父親種田,後來從事打魚,但軍管時期出海作業管制嚴格,能銷售的管道少,家境貧苦。在東莒這座貧瘠的島上,島上大部分的人為了討生活而離開故鄉,開啟一波移民至北臺灣地區的浪潮,記憶所及,民國63年就讀東莒國小一年級全班61人,當時全校有兩百多名學生,但到了六年級要畢業時,全班只剩下37人,北邊的福正聚落、南邊的大浦聚落居民為了生計慢慢地都遷光了。民國69年之前全島沒有電力,為了珍惜資源,大家晚上不會點蠟燭看書,只能利用白天時間在學校完成功課,幸運的是當時的國小班導林金炎老師替班上學生課後免費補習,而且不只教一科,幾乎是把他所有會的東西都教給學生,王建華說小學二年級時就想要成為像林金炎一樣多才多藝的老師,而他在校成績均名列前茅,在馬中聯考拿到了第三名,順利保送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專科學校,往成為一名國小教師的路上前進。
多采多姿的師專生活
師專生活最大的轉折是四年級分組,王建華說他想要加入音樂組,可是音樂組的徵選標準要有基礎的鋼琴演奏能力,也要會聲樂及視譜,甄選結果不甚順利,那時鼓起勇氣寫一封信給系主任,信中提到:「主任,您知道我為什麼不會上嗎?就是因為從小沒受過這樣的音樂基礎訓練,您如果讓我念音樂組,我一定好好的學,學成返鄉推廣音樂教育。」系主任深受感動,一個禮拜後把他從輔導組轉到音樂組。四年級和五年級在學校的合唱團擔任男低音,但王建華不好意思地說那兩年出席率很低,因為從三年級開始他最大的興趣之一就是演唱民歌,一連拿了校內的獨唱、合唱及創作歌謠比賽的冠軍,並參加北區大專民歌比賽,再拿到獨唱第二名,更參加過膾炙人口的電視節目—五燈獎,比賽經驗可說是資歷豐富,因此在學校「王建華」這三個字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王建華對於民歌比賽的投入和散發出來的光芒可見一般,之後更與藝人葉璦菱合出過唱片「葉璦菱vs.十個男人」,我們當天訪談現場一起聆聽他和葉璦菱合唱的「忘了你忘了我」,嗓音渾厚嘹亮,唱出屬於七十年代的青春回憶。
返馬服務照顧家鄉子弟
畢業後回到東莒,島上的人大都已為了家計搬遷到臺灣,在新北和桃園等地落腳,不管是做小生意還是到工廠工作,生活品質都得到了飛躍的提升,而留在島上的人大都家境相對困難,如果要靠一般的教育方式升學,困難重重,教育資源的城鄉差距非常大。王建華回到東莒,將所學全部灌注於孩子身上,並且善用家鄉環境資源,想方設法幫助孩子,透過他超人一般的努力,讓這些孩子不輸給其他人。有他在的每一天,孩子們都非常忙碌,早上六點半要練跑,接著上英文,就算放學後吃完晚飯,還得回來學校參加夜間課後輔導,王建華與孩子們的相處時間比他們在家父母相處的時間還要長。他帶過的學生對王建華的印象是老師將他們的時間排得滿滿的,並且認真地陪伴他們。王建華提到東莒的子弟在島上就只能待到12歲,國中階段就要到西莒的敬恆國中,高中階段則要到南竿的馬祖高中,他就像是和時間賽跑一樣,要在這有限的國小階段,培養這群孩子良好的讀書習慣和態度,依訪者認為,王建華的貢獻正是108課綱所強調要培養的各種素養導向,不管是品格、抗壓性、表達力、英語學習、運動競技與民俗技藝、音樂與美學欣賞、自然觀察與實行等等。東莒國小在王建華校長當年的帶領之下,桌球比賽都是連江縣八所國小的第一名。2009年因為獨樹一格的治校理念被看見,還登上商業周刊1110期我的酷校長的封面人物。
教而優則仕
縣府民政處原任處長柯木順107年1月16日屆齡退休,遺缺由仁愛國小校長王建華以政務職轉任。劉增應縣長借重其專才及歷練,推動青年發展、勞工政策及墓政等事務。王建華任內成立青年事務委員會,每兩年推選青年代表參與縣政府決策,針對青年青創產業發展、青年就業、青年補助等議題提出意見,發掘了許多青年人才,包括曹庭昇、蔡沛原、劉羽庭、王俊傑、王錦儀、邱思奇、曹雅評、周治孝等人。在民俗殯葬方面,持續鼓勵民眾以火葬取代土葬,以創造更多可用空間。宣導減量燒金紙,減少空氣汙染,符合環保趨勢。整理軍人紀念園區使其煥然一新,園區內進行林相更新,樓梯兩旁改種流蘇樹,並且配合舉辦登階賽,吸引軍中弟兄與在地民眾參與,喚起民眾對於和平的重視,也凸顯馬祖戰地文化的特色。109年6月23日臨危受命接任縣府產發處處長一職,隔天隨即與秘書長及同仁前往大坵島,分區記錄島上梅花鹿尚存數量。隨後持續辦理城鎮之心工程,努力解決章魚籠爭議,提升家戶景觀美化及保育神話之鳥、梅花鹿、藍眼淚等馬祖特色亮點;對地區酒類(高粱酒粕、老酒紅糟)、藥用植物及海產類等三大類馬祖特有產品,朝生技方向發展以提升產值,積極與中央部會聯繫並與各大學合作。
重回教育界繼續栽培後進
110年9月請辭產發處處長,借調至仁愛國小,目前擔任連江縣英語教學資源中心主任,負責推動縣內雙語教育政策。王建華的教室外貼著他寫的毛筆字,平常放學之後,會看到他陪著孩子們練桌球,王建華從縣府回到學校服務後,仍持續以最熟悉的方式貫徹他的三項教學理念,第一,愛與榜樣:以愛為出發點,讓愛的種苗深植於孩子的心田,以建構溫馨和樂的美好校園。第二,讓孩子將觸角伸向各個學習層面,探索各種未知的可能,為未來作準備。第三,老師將學習權還給學生,啟動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模式,並配合數位輔助學習教材,讓學生從被動的聽課轉為積極的討論式學習,這樣才可以讓學生學習有動力,學習才有效果。這三十五年來王建華所教過的學生,如同是野百合復育時撒下的千百個種籽,每一顆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這座貧瘠的島嶼中,吸取土壤裡的養分,開出美麗的白色花朵,王建華就是這麼一位對馬祖教育具有深刻影響力的典範人物。
春風化雨--王建華老師專訪/周炳言
- 2023-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