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垃圾強制分類,連江縣環資局將不定時針對各鄉之垃圾車路線執行「破袋」抽查,對於部分未依「一般垃圾」、「資源回收物」及「廚餘」分類處理的民眾,環資局將開出勸導單,屢勸不聽者將逕行告發並處以新臺幣1200至6000元罰鍰。要改善垃圾問題,最佳做法就是在生活中確實執行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不但可以減少垃圾量,更能使資源循環再利用。
垃圾為什麼還要分類?理由很簡單,通常處理垃圾多採用焚化或掩埋方式,如果垃圾未經分類或分類不當,在處理時就會有所偏差。例如:掩埋法對塑膠袋之處理根本無效,金屬類再怎麼燒也不能焚,當然最可怕的是有毒物質造成二次公害。自105年起,馬祖四鄉五島垃圾全部船運至基隆天外天焚化廠代為焚化處理,如果能夠做好垃圾分類,就可減少垃圾量,使得垃圾運輸成本、焚化處理成本、設備維修費用均可大量降低。
人類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雖然帶給我們很多的便利,但也製造了不少的垃圾。例如,我們生活中常使用的寶特瓶、吸管就是最好的例子。我們人類每天的日常生活都會產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如果大量的垃圾未經分類回收再使用並任意丟棄,會造成環境汙染。垃圾減量及資源回收乃是為過多的垃圾尋找另一條出路,而垃圾減量及資源回收的前提就是要做好垃圾分類。根據環保署的統計,國內垃圾中約有40%~50%是可回收再生的資源垃圾,若能夠將它加以分類,並確實回收再利用,就能直接減少大量垃圾,更為全民節省一筆龐大的垃圾處理費用。
事實上,垃圾分類應不只是口號,它應該是我們生活中的一種美好習慣,而垃圾減量及資源回收的前提就是要做好垃圾分類。要求強制垃圾分類並不是要擾民,這項政策的最終目的,是希望達到垃圾減量的目標,包括自備購物袋,避免禮品過度包裝;使用可重複使用的瓷杯、玻璃杯,替代用後即丟的紙杯或塑膠杯;拒用保麗龍製成的餐盒湯匙及碗;少用塑膠袋包裝物品等都是垃圾減量的具體作法。
我國自94年起實施垃圾強制分類,推動垃圾不落地,民眾於廢棄物排出前,分類為資源、廚餘及垃圾等3大類,並送往處理廠再利用。數十年來,全國國民對垃圾的看法已有別以往,以前垃圾就是要往路邊堆,到現在看到街上有垃圾會覺得沒有公德心。
隨著馬祖遊客量不斷增加以及民眾生活型態的轉變,地區的垃圾量是與日俱增,而垃圾運台受限於海運及接收端的作業,向來是一項成本極高的環保政策,因此推動減量應被視為離島環保政策重中之重。減少垃圾量,就必須真正在生活中做到資源回收、減少垃圾製造的機會。然而,資源回收要做得澈底,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垃圾分類。唯有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去理解及落實,並能進一步的真正融入生活中,始能將正確的垃圾減量觀念深植在心中。
社論/垃圾分類做得好 生活變美好
- 2023-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