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福州/連江漁民靠海吃海 福州人「做夏」美食「海中燕窩」--福州晚報

  • 2023-05-08

 2023/05/07(福州晚報報導)6日是立夏。這一節氣,福州人有「做夏」的習俗。在連江沿海,漁民立夏吃「海草凍」—由長在海中、「開」在石上的海石花製成。

連江漁民立夏吃「海草凍」

 據瞭解,一碗冰冰涼涼的海草凍,可帶走悶熱之氣,是連江漁民的消暑佳品。這既美味又解暑的美食,是如何製作的?帶著這個疑問,記者來到苔菉鎮橫塍村,找到正在製作海草凍的林振壽。

 據他介紹,海草凍是用生長在海邊礁石上的海石花製作而成的。海石花名字雖帶「花」,但其實是一種海藻類植物,呈珊瑚樣不規則塊狀,生長在岩礁上。

 「每年農曆2月至5月,是採摘海石花的季節,顏色越深代表成熟度越高。」林振壽根據潮汐變化,熟練地將海石花刮下,放進袋子。

 「採摘回來的海石花,往往附著海蠣殼等雜質,需要手工一遍一遍清洗乾淨,去掉海鹽。這一步極費心思,沒點耐心是不行的。」林振壽說,經過挑選、去除雜質、鋪曬後,取適量海石花幹,加水,用文火熬煮45分鐘,再倒進紗袋過濾。濾液經過一段時間的冷卻,就變成了剔透無味的海草凍。

 會吃的連江漁民,喜歡在海草凍裡淋上冰冰的紅糖水、蜂蜜等提味,這樣一碗口感豐富且清爽的海草凍便大功告成。

 據瞭解,海草凍富含鈣、磷、鐵等多種微量元素,營養價值高,且具有消痰平喘、利尿、降血脂降血壓等功效,被漁民譽為「海中燕窩」。

 福州人「做夏」習俗多

 福州人對立夏頗為重視,通常這天要「做夏」(過立夏節之意),如煎「夏餅」、炊碗糕、煮「鼎邊糊」等。這些美食多數以大米加水磨成的漿液為主要原料,有健脾益氣的功效。

 其中,立夏煮「鼎邊糊」(鍋邊糊)習俗,盛行於明末清初。清代鄭東廓所著《福州風土詩》便寫道:「明目碗糕強足筍,舊蟶買煮鍋邊糊。」福州的老人們常說,舊時立夏預示步入了農忙季節,在這一天煮「鼎邊糊」,不光是一家人吃飽後好下田勞動,還要互贈鄰里,體現「金厝邊銀鄉里」的情誼。

 吃「夏餅」習俗,有品嘗勞動成果和慶祝農作物豐收的寓意。福州民間還流傳著這一天吃碗糕、井糕,眼睛會明亮的說法,所以碗糕、井糕成了福州立夏敬老愛幼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