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受全球經濟環境大轉變影響,世界各國的營造業都面臨不同程度缺工缺料的困境,馬祖地區近兩年明顯感受到缺工缺料帶來的營造壓力,部份公共工程不斷流標,民間建案完工日遙遙無期等。面對這樣短期不可逆的劣勢,地方建設的腳步可能被迫放緩,在基礎建設優化的過程中應能順應局勢做調整,包括預算及建設內容格式等面向都必須有所制宜。
台灣地區缺工問題的根源是現在年輕人不願從事相關行業,這又與技職教育政策有關,最近商業周刊調查報導指出,幾年後可能找不到水電工幫你家修水電器,其實不止水電,諸多與民生相關的行業同樣面臨這樣的窘境,這已然是國家層級的隱憂。而近年地緣政治因素導致大量台商返台投資,台灣本島各型工廠建案如雨後春筍般推出,一時之間造成營造人力大缺口。而馬祖地處偏遠離島,即使優渥的工資也不見得請的到工人,而這樣的現況反映到現實面就造成公共工程投標意願低落,北竿中山國中遷校建案流了20多次標,創下地方自治新紀錄,就是血淋淋的例子。
早在幾年前行政院工程會因應缺工大環境就祭出多項政策,短期以外籍移工補充缺少之人力,在不違反就業服務法規定及不影響本國勞工權益前提下,合理修正營造業移工規定,包括降低申請門檻、擴大適用範圍。111年起開放第二階段移工專案引進,除原已開放之印尼及泰國外,再增加開放越南及菲律賓移工等等。但對馬祖較小型的營造業而言,移工政策似乎並沒有實質幫助,且相較於台灣本島,外島的各項營造成本均高出許多,政府或民間的建案都面臨不同程度的履約風險和壓力。除缺工之外,營造業另面臨物價波動的虧損風險,近年來與營造有關的材料都有百分之二十至六十不等的漲幅,工程會為此也訂定相關補救措施,公共工程在履約期間的物價波動可依規範做預算調整,但這也表示未來建設預算因為工料齊漲而大幅提升。
缺工缺料讓營造業寒冬未盡,而馬祖的大環境更加艱困,政府出手協助業者度過寒冬的終極目標是希望建設的腳步不能因此停歇,但現實環境必須做政策上的配合,包括公共建設預算上的調整、建設項目的優先順序、設計內容的因時因地制宜等等。混凝土是營造業的核心建材,穩定砂石供應應列為當務之急,特別是南竿以外的各鄉島,政府應積極輔導成立預拌混凝土廠,營造出對業者有利的大環境,讓整體營造業進入良性循環,為未來地區長期的建設發展奠定基礎。
社論/工料齊缺致公共建設腳步放緩
- 2023-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