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條路,不管歲月如何流逝,韶光如何荏苒,永遠都是離鄉遊子最溫暖的回家路……
童年往事
當年,母親為了顧及孩子上學方便,舉家搬到外公果園旁的茅草屋居住。
茅草屋坐落於通往集集、水里的臺十六線旁;公路雖是來往台中的交通要道,但在公共運輸不是很發達年代,除固定班次的公路局汽車外,只有腳踏車、牛車走過的痕跡,到了晚上,整條路更是無車、無人也無聲。夏天的夜晚,我跟弟弟、妹妹喜歡躺在尚有太陽餘溫的馬路上,看著天上的星星,胡亂編造沒頭沒尾的故事。寒夜,我們躲在茅草屋裡,聽著北風呼呼地吹過樹梢,深深體會到房子或許簡陋卻是溫暖的窩。
早年,公路除交通工具行駛外,也常有穿草綠服、戴鋼盔、揹步槍的部隊經過,我跟弟弟、妹妹只要看到他們,就會站在路旁喊著:「阿兵哥,呷饅頭,呷得嘴齒黑溲溲。」若看到敲鑼打鼓的新娘花轎,便大聲唱:「新娘!新娘水噹噹,褲底破一空。」萬一是抬棺的出殯隊伍,我們就跟在後面模仿喪家哭泣的聲音……
歲月流光
茅草屋位處公路旁,看似方便,然而從家裡到學校,若用步行,仍須走約七、八十分鐘。小學六年,由於家中沒有多餘的錢讓我們搭車,為了避免遲到,常是天未亮就出門,且幾乎是手提鞋子赤腳跑步;到了放學時候,即使又餓又累,但跟同伴們互相追逐、打鬧、嬉戲,歡樂笑聲洋溢整條回家的路。
國中時,雖有聯考的壓力,不過開心的是茅草屋改建成磚瓦屋,上學也有腳踏車可以騎,早上迎著晨光,快樂地追逐風、追逐太陽……;黃昏,踩著夕陽,將大考、小考全拋腦後,在回家的路上,盡情享受「少年不識愁之味」的愉悅。
上了高中,因學校在草屯,每天搭專車通勤,一個多小時的車程,除欣賞中興新村的蓮花朵朵開、纍纍芒果掛樹梢外,就是翻閱瓊瑤小說,讓男女主角纏綿悱惻的愛情,豐富了少女情懷總是詩的憧憬。
婚後,隨外子從台北調職台中定居,我學會了開車,再加上國道三全線通車,回家的路似乎縮短了,而沿途從小看到大的老茄冬樹、濁水車站、蚵仔嗲店,依然屹立在路旁,等待遊子的歸來……
老茄冬樹
被列為珍貴老樹保護,樹齡約四百年的兩棵茄苳樹,分別為茄苳公、茄冬媽。樹葉茂盛的茄苳公,被奉為是庇祐村莊的神木,昔日只在樹身圍著紅布條,村民會在綠蔭下乘涼、休憩,現今則在樹下興建了一座小廟,設有「濁水茄苳公」的牌位及香爐以供祭祀。
與茄冬公相隔約三百公尺的茄苳媽,村民並沒有為其建廟,然而祂仍無私地用濃蔭為過路人遮陽擋雨,且每年都會開花結果,展現旺盛生命力。以前村民會在樹下擺設奉茶,每回從學校走到這兒,我幾乎會喝掉半壺水,讓自己有力氣走完回家的最後一哩路。時光流轉,兩棵茄冬樹至今仍聳立路旁,那隨風搖曳的身影,猶似長輩般親切,是回家路上最美麗的路標。
濁水車站
早年南投香蕉是外銷日本的「綠金貴族」,鼎盛時期,濁水車站旁的香蕉市場,經常塞滿準備交貨的牛車、三輪車、鐵牛車,蕉農們的吆喝聲、討價還價聲此起彼落,工作人員更是忙著篩選、磅秤,並把合格的香蕉裝入竹簍,然後逐一擺放到火車上運往二水車站;當時濁水車站是人聲鼎沸、車水馬龍的熱鬧商圈。只是隨著時代變遷而逐漸沒落,再加上九二一地震的嚴重破壞,讓車站幾乎成為廢墟;所幸在各方努力下,整個車站不僅改頭換面,並增加觀景台、鐵道公園……等設施,讓往日榮景重現,而刻有「濁水車頭」的大石碑,是回家路上最熟悉的路標。
蚵仔嗲店
讀國小時,每天放學我常會繞到菜市場的蚵仔嗲店前,看老闆把蚵仔嗲、韭菜條炸得金黃酥脆,四溢的香氣總讓我垂涎不已,心想!若能吃上一口,會是多麼幸福的事。也許是童年的渴望,讓我對蚵仔嗲一直情有獨鍾,婚後,每次回娘家,我就會買盤蚵仔嗲、韭菜條回去跟父母親坐在餐桌,一邊享用美食,一邊聽他倆的日常答嘴鼓。
如今蚵仔嗲店搬遷到新店面,換了裝潢,炸物也更多樣,甚至還兼賣自助餐,雖不知道已是第幾代在經營,但蚵仔嗲、韭菜條一樣酥脆,只是多了對父母思念的滋味。
九二一地震斜塔
九二一大地震,除造成大量建物倒塌、毀損,也讓回家的路因斷層穿越,在濁水公墓附近的路面隆起約三公尺,導致一旁的高壓電塔傾斜,猶如比薩斜塔。每次開車經過此路段,總會震懾於大自然的威力,感嘆天災的無情,至今已事過二十餘年,斜塔成為故鄉知名地標,除規劃為「九二一斜塔遊憩區」,並在斜塔上以霓虹燈裝飾「亮麗名間」四個字,讓路過的人見證九二一大地震撼動全國的這段歷史。
***
父母相繼辭世後,回家的路彷彿變得好漫長,然而我知道,沿路的景色或許會改變,滄海也會變桑田,但這條臺十六線永遠都是出外遊子最溫暖的歸鄉路,而在路的盡頭,那棟典藏成長記憶與父母身影的老房子,亦會殷殷地等著我……
回家的路/李玲茹
- 2023-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