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不要輕易擦掉歷史的痕跡

  • 2023-04-07

 北竿白沙村民多年前反映聚落前方的矮牆建議拆除,日前北竿各界會勘達成拆除共識,但也建議要保留一段做為紀念。這道城垛式的矮牆雖稱不上是古蹟,但也是超過半紀的戰地遺物,更是早年白沙山與海的分界點,對所有曾經過往的人而言或許是一種記憶地景,如果它的存在對整體景觀不會造成衝突,對居民出入不會帶來極大不便,能留的部份就應該留下來。

 馬祖81年解除戰地政務實施地方自治,自83年開放觀光以來,大量的民生基礎建設推動,在建設的過程中難免要拆除一些老舊建築或設施。早年因地區對文化古蹟保存意識淡薄,在求新求好的前提下可能誤拆很多需要保留的遺址。古蹟保存近年來在台灣很受重視,相關的文資法應運而生,雖然有法可管,卻不是所有具歷史意義的文物古蹟都能受到保護,大多糾結於商業利益或家族異見、地方紛歧等,如何從觀念上接受古物的保存才是關鍵之道。

 白沙村內這道石砌的矮牆已有超過半世紀歷史,早年這道牆是山與海的界線,當年為了擋浪而興建這道牆,因為這道牆保護了後方民宅免於遭海水侵蝕,後來經過白沙填海造陸的碼頭工程,這道石牆從此與海相距甚遠,擋浪的功能消失,但遺留至今也有數十年時間。隨著村容發展進步,近年來有村民認為這道牆的存在影響景觀,欲加以除之,但若從景觀與動線改善來看,拆與不拆的結果是見仁見智;公部門及受託的民意代表在評估規劃時應從多元角度思考,若真對景觀及出入動線有幫助,也應在破壞最小的前提下為之。

 馬祖觀光之所以能精彩多元,很多的資源與歷史有關,諸如特色十足的閩東歷史建築、早期軍人興建的坑道據點,乃至於各村石屋牆上的水泥精神標語等等,這些早年都是島上軍民生活的日常記憶,若當年我們把這些老的舊的都拆了,今天的馬祖恐怕可看性會大大降低。建設馬祖成為兼具傳統與創新的觀光島嶼一直是政府的大方向,尤其在面對具歷史性的建築或設施時,保留與否的考量更應該謹慎,因為這些設施一旦拆除了就沒了。

 古蹟保存可成就文化產業,豐富聚落或社區內涵,可發展故事性及文化產業,古蹟保存與地方發展有相得益彰之效果。一道牆或許不算是古蹟,但它是一道有故事的牆,居民應從另一個角度出發看待這道牆的存廢。國內外很多開路建設在遇到古蹟或大樹時要讓路的例子,因此在不影響整體發展的情況下,白沙石牆的局部保留或許能為子孫留下無法取代的空間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