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環境轉換,地方族群結構已改變,來自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文化與需求,政府施政目標多元化、包容性、公平性,必須異中求同,同中存異,方能符合社會需求。這是高難度的考驗,地方新政府強調各部門要有敏捷的頭腦、靈活的方法,通權達變的態度,去迎接未來新社會群體組成,絕不能墨守成規,故步自封的心態,去面對社會的挑戰。
縣長王忠銘在去年12月25日就職文提到,深深地體會到未來的馬祖面臨的三大課題考驗:一、多元住民結構的融合。二、青年人才的培養與任用。三、深化具有多元內涵與品質的施政目標。其中就深化具有多元內涵與品質的施政目標,主要期許公務團隊要為民眾思考更深一些,需求更高一些,眼光更遠一些,並且務必劍及履及、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地在既有的基礎上完成。
地方多元群體結合,支持著馬祖多元面向發展,故在未來施政上如何兼容並蓄,考慮每個階層需求平等以待,減緩衝擊進而探討其因應策略是最大的挑戰。換言之,政府作為多元、平等與包容推手角色至為重要,必須多加琢磨,以符所需。
反觀台灣族群議題在歷史、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呈現出複雜糾葛的面貌。近年來社會上多起不當言論,或挑起族群間歷史的矛盾情結、或涉及原住民汙名化爭議、或凸顯族群文化的無知與偏見、或引發族群歧視議題等,顯示在族群平等法制與政策方面之不足。因此,如何透過多元族群主流化政策,達到消弭族群歧視、促進族群平等,以及發展族群共榮之目標是重要課題。
相較於世界族群衝突事件,台灣族群問題似乎輕微,離島更不存在,為確保各族群間的平等與共榮,消極上應思考研提適當的政策,以化解社會對弱勢或少數群體的結構性歧視、建構對弱勢族群體友善體制;積極上則應探索規劃有效參與機制,使多元族群得共同參與多元族群主流建構,建立多元和諧的公民社會。
以成功經驗,族群主流化:為建構各族群之主體性,尊重其文化差異,維護其權利,政府在政策之形成、決策、執行等施政作為應具族群敏感度,避免以多數或優勢主流族群之單一價值觀為建制標準,造成對其他族群之壓抑或不公,並以族群議題主流化及族群實體主流化之內涵,在政策中落實推展,進而追求族群對等互動、交流,共同參與,進而追求包容性成長、公平性永續。
社論/結合地方多元群體能量
- 2023-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