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喜見老人共餐重新開動

  • 2023-03-22

 將近二年停停辦辦的社區老人共餐活動,終於又開跑了,馬祖許多社區或關懷據點近期都重新開辦老人共餐活動,在馬祖與其說是提供餐食,不如說是辦理同樂活動,在家裡孤單的餐桌,即便是山珍海味,也比不上眾人開心你一句我一語的共食餐桌,歡聲笑語終究是食慾大開的良方,也是身心健康的解方。

 近幾年來各地方政府積極推動的重點老人福利政策,而老人共餐就是關懷和照顧老人的其中一種方式。台灣從1999 年起開始辦理「失能長者送餐服務」,是最早推行的老人餐飲服務,2005年起以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展開定點共餐服務模式,並與其他老人照顧服務互相搭配。

 台灣可以查到最早開始的是金門縣,從2001年開始,惟規模甚小,但真的讓人注意到是2005年開始的台北市,現在則是全國各縣市都有,只是服務據點幅員有所差距,新北市目前是供餐據點最多的縣市,去年就已經超過千處,還特別辦理老人共餐獎勵機制,每年頒贈百處老人共餐績優單位「金好味獎」,提供五千元獎勵金,鼓勵老人共餐和種子教師長年陪伴長輩。

 研究顯示,年長者想要健康、有活力,就不能一直悶在家裡,必須擁有活躍社交生活,越來越多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推出共餐服務,鼓勵長輩到據點與鄰居、服務志工一起用餐,在據點中也常配合其他課程與活動,許多長輩因為用餐需求出來走動,也就順勢因為有伴加入各項活動,讓平日生活更加多采多姿。

 老人單獨在家用餐,有些即便沒有經濟的問題,也會因為自己吃飯而隨便吃吃,或是食慾不佳,當然也有研究指出台灣65歲以上長輩缺牙盛行率為98.6%,缺牙顆數為13.39顆,高齡者可能因牙口問題的吃飯困擾,進而導致營養不足的情況,也是器官的老化及造成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只要預防性的照護工作及健康飲食可以提升,便可延後疾病的發生或減輕其嚴重的程度。

 為了讓長輩能夠有更好的營養攝取,共餐服務提供了很好的嘗試,馬祖這幾場老人共餐都可以看到老人笑容滿面的吃飯,志工或在地婦女協助烹飪,可以運用質地調整飲食的概念,透過食材挑選、切割烹煮技巧等方式,發展更多適合長者容易咀嚼且軟硬度適中的餐點,能讓長者有更好的飲食選擇,避免營養不足的狀況發生。其他縣市也有與學校合作,讓學子擔任志工擔任打菜服務小幫手,增加跟老人互動機會,讓吃飯的場合更加笑聲連連。

 目前馬祖的共餐大部分都是一個月一次的活動性質,對於部分獨居老人提供送餐服務,其他縣市則是因為老人人口非常多,視經費與需求,或者在老人用餐自費的情況下,提高至一週三天或五天的共餐頻率,目的就是希望提供長輩規律用餐的機會。

 停辦共餐一段不短的時間,長輩減少了出門活動的機會,就發現少數長者出現有些退化的情況,多出門走走開心用餐,絕對是一項CP值超高的健康促進活動,也鼓勵馬祖長者出門一起用餐,跟大家聊聊天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