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內的石磨/蔡明裕

  • 2023-03-17

 我在讀國小接近農曆年時,母親會去米廠買一些白米回來,泡水在兩個木水桶裡一天後,就擔到家的後院,我也提著空水桶一起去,後院有一個石磨,自從冬至磨過糯米搓湯圓後,就沒有再動用的石磨,上面佈滿了灰塵,母親先用水清洗乾淨,就叫我用鉛瓢子搖起帶水的米粒入上層石磨的中心圓洞中,母親把套入上層石磨邊圓洞中的三角形木扶把推動後,叫我連續搖幾次清水進去,不久,乳狀的米漿就流入下層固定的石磨的圓形傾斜溝槽,然後集中到一個洞口,慢慢滴落到地上的木水桶內,那就是炊年糕的原料。

 母親不斷的推動著石磨,寒風也不停的吹入了後院,母親臉部還是流出了汗水,母親把那兩桶白米都磨成米漿後也喘息不已,母親叫我去後院拿枯枝乾葉,去廚房準備炊年糕。母親把細肉片、金勾蝦、油蔥和穿成絲條狀的白蘿蔔,就一起放入米漿內攪拌均勻。

 母親把大灶起火後,逐漸滾著水的大鐵鑊上,母親擺上了用麵粉袋仔布遮著有空隙的竹蒸籠,用五支短竹管插在竹蒸籠周圍角落上,以使麵粉袋仔布能固定,再把米漿倒進竹蒸籠內,上面加蓋後就開始炊蘿蔔糕了,整個下午母親就在大灶邊添加柴薪,以控制適當的火候。

 到了黃昏時,母親打開幾次蒸籠蓋,用竹筷伸入快熟的蘿蔔糕中試了幾次後才說,蘿蔔糕已經炊好了,才把灶火逐漸減弱。

 等家人吃完晚飯後,父親和母親才把冷卻的竹蒸籠抬到桌上,把黏著麵粉袋仔布的蘿蔔糕挪出竹蒸籠,再把麵粉袋仔布挪開,母親把蘿蔔糕切成幾塊,那是準備過年拜拜用的,而母親從麵粉袋仔布用刀刮下的糕屑,就成為我們沾著醬油膏很好吃的點心了。

 母親繼續炊甜糕,那是用純米漿加糖水炊成的,母親也把用色素染紅色與金色的加糖水與發粉的純米漿發酵後,裝入許多個杯子或飯碗裡,再整齊的排入竹蒸籠裡,上面加蓋後就開始炊那兩種糕了,母親把甜糕和發糕分開疊了兩層竹蒸籠,到了十點左右才炊熟,甜糕和發糕都是素食,那也是過年時不可缺少的祭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