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建構增進活躍老化的友善環境

  • 2023-02-14

 依據內政部111年12月人口統計資料,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408萬人,佔總人口17.6%,政府為照顧社區長者,推動長照2.0之政策與服務,從家庭、社區到機構提供多元且連續照顧服務,國民健康署配合國家政策,更積極在前端發展預防及延緩失能策略,自100年起結合地方政府及民間團體辦理「長者活躍老化競賽」活動,讓長輩能透過各社區發展協會、關懷據點、文化健康站、日照中心等彼此交流與練習,提供專屬長者展現健康活力及不老青春的舞台。

 世界衛生組織於2002年提出活躍老化的觀念,並定義為「提升民眾老年期生活品質,並達到最適宜的健康、社會參與及安全的過程。」活躍老化不僅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成為全球性社會運動,也是老人福利政策的核心價值和目標。過去社會針對高齡長者的生活,大多關注於健康與經濟安全等相關議題;然而,為幫助高齡長者由以往的依賴到適應社會環境結構的改變,並能讓高齡長者在友善環境中安享晚年,進而創造個人與社會環境的雙贏,重點不僅要維護高齡長者的健康與經濟安全,更需進一步強化社會支持的動力,並提升高齡長者的社會參與。

 除了提供高齡長者所需之服務、減少高齡長者的疾病或失能外,更希望增進他們的生活品質。當高齡長者進入老年生命週期時,即使其生理功能下降,但仍有心理需求及獲得社會支持的期盼,多數高齡長者仍希望藉由積極參與社會活動,而重新獲得社會肯定;更重要的是,高齡長者可藉由社會參與保持身心健康,強化自我認知並提高生活滿意度,進而優化老年時期之生活品質。

 為落實社區在地老化之精神,社區內之里民活動中心、學校閒置空間或廟宇等空間可以擴增為高齡長者之活動據點,在活動場域內裝設無障礙設施並提供休閒設施,以增強高齡長者的學習動機。為強化社會參與特色,有必要建立社區關懷自治圈,成立以高齡長者服務高齡長者之關懷專線及服務行動中心,提供臨時性質之托老陪伴、熱食餐點、交通接駁等適時性支援服務。為善加利用高齡長者人力資源,學校可以聘用其擔任社區中傳統技藝師傅或社團指導老師,以便帶領學生認識傳統技藝,此能讓高齡長者具有成就感,並能延續傳統技藝,更可增進代間接觸。

 現今世界主要國家的老人教育或老年照護政策,咸以活躍老化為最高指導原則,作為促進高齡者生活品質。許多研究顯示,老人宜建立穩固的社會支持系統。社會孤立易造成較高的死亡率;沒有和朋友、家人接觸等社會支持者,經驗認知損傷的機率亦較高。因之,為因應未來老年人口勢將遽增的事實,推動活躍老化除了提升高齡者的健康及生活品質,也可為高齡人口提供一個積極的扶持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