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本島、馬祖列島四面環海,海鮮也一直是許多人餐桌上的佳餚,但隨著濫捕的狀況、海洋環境惡化的影響,卻有愈來愈多國人愛吃的魚種長不到平常的大小;綠色和平組織研究調查,發布「6種台灣漁港常見魚類體長調查」報告,其中白腹鯖、黑喉、竹筴魚更有超過97%未達成熟體長即被捕撈販賣,長期而言,恐造成魚越來越少且小,甚至導致族群快速崩解,影響海洋生物的多樣性與珍貴的食魚文化。
全球之漁產量早已在1990年代起即已迅速衰退。造成的原因已公認為受人為因素為過漁及誤捕、棲地破壞、污染、外來入侵種的影響最大;此外,還有氣候變遷所造成的衝擊。其中,過度捕撈是造成海洋的生態系及生物多樣性嚴重傷害的主因。除了可直接消滅許多物種及其承載基因的多樣性,更透過生態系食物鏈的潟流效應,亦使得漁業資源將無法永續利用。
馬祖四面環海,海域資源常給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觀念,這種觀念在傳統捕撈作業年代或許還說得過去,但現在所有的漁民都知道,要捕到魚需要技術與運氣,現階段的情勢是十分惡劣的,我們要努力維護生態的能量,就必須有所警示,最重要的是全民建立生態復育的觀念,政府的重視與民間的落實,才能真正達到我們的目標。
為了推動觀光經濟,現在有很多地方積極地在舉辦各種魚季之促銷活動,但卻不去思考資源是否已不敷供應。水產養殖雖可減緩海洋魚類的捕撈,但所餵的飼料如仍來自於大海捕撈的下雜魚或小魚所磨成的魚粉為原料,不但傷害也浪費海洋資源。底拖漁船「混獲」及「棄獲」的嚴重「誤捕」問題,也是造成今日許多魚種已是「商業性滅絕」的原因。亦即捕撈時,上網了許多非漁獲對象的魚種或小型未成熟的魚類常被作為下雜魚處理或直接拋棄。非法毒、電、炸魚,違法底拖,過多及毫無節制及管理的海釣、飼養捕撈自海中的熱帶魚,潛水打魚、幽靈漁業,以及吃活海鮮、海馬、海龍的中藥,海膽、海參及稀有的螺、貝類、蝦蟹類,以及捕食珊瑚礁魚種都是在直接間接地破壞海洋生態。因此我們消耗魚類的方式可說是到了無所不吃、無所不釣、無所不養的境界,嚴重破壞海洋生物的多樣性。海中的魚類資源可說90%都是被吃掉的。
雪上加霜的是,隨著東北季風減弱,海象趨穩,近來更是傳出大陸快艇頻頻入侵東引北固礁漁場。面對大陸漁船越界,海巡單位必須持續提高巡邏密度,展現守護馬祖海域海洋資源決心。海洋資源的議題不能一直在喊口號,有了實際的作為,海洋資源就會慢慢復甦,只要持之以恆,定見成效。面對著漁業資源枯竭與海洋漁業衰退的不爭事實,若不遏止過度捕撈問題,讓漁業發展從過去追求漁獲成長,轉變為保育海洋生態環境、維繫漁業永續經營,未來恐將出現「無魚可捕」的窘境。
社論/確保整體海洋資源持續發展 節制濫捕是當務之急
- 2023-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