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走出戶外 突破成績排名的窠臼

  • 2023-02-24

 為期7天的「2022走出馬祖學習成長營」,安排孩子們進行英速魔法學院浸潤式英語體驗、至桃園青年體驗學習園區戶外探索,以及走訪淡水古蹟、參觀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讓孩子學習能突破課本上的窠臼,將知識與生活進行結合。這些走訪活動讓學習更具體,也凸顯出比學業成績更重要的事。

 學業成績只是一時的,無法代表全部的人生。學習成績僅能反映階段性的學習表現,且很可能受題目難易度、配分比例等諸多變項的影響所致,分數高低也無法等同於所學結果。舉例來說,倘若以一百分為滿分,只出2道試題,答錯其中一題就只剩50分,等同不及格,答錯2題就淪為成績掛蛋;然而,事實上也只疏誤個1至2題,但分數就變成不盡理想的結果。分數終究只是個參考值,本身也是中性的;家長們見到孩子應試不甚理想的成果,或是未達所設定的標準值就暴跳如雷,都是因我們給予成績賦予意義性而產生的情緒反應。

 名次排行也是如此。所有成績單上的排名都是相對的,只要遇到強者,名次就會退後;遇到弱者,名次就會往前,一來一往的變動都是很正常的情形,過度追求名次的限定或是榜首的地位,意義並不大。相對的,我們必須省思,苦苦追求名列前茅的孩子快樂嗎?排名殿後的孩子就代表愚昧嗎?不否認的,序位排名確實會給予學生在念書時的激勵或警惕,但這也是僅供參考,短暫的段考或期末考成績排名,也只是讓自己知曉當時相對位置;就算是大型的模擬考,名次比序也都不代表最終結果,只有進了考場後才是真正算數。

 學習,最重要的在過程,是否能真正的收穫與進步調整。每個人的資質智力程度不一,學習的進程本來也就不能同日而語,因而成績與排名的重點在於自己是否有比之前更成長與進步。若縱令成績是亮眼,但求知過程中卻是枯燥與痛苦,被用逼迫方式學習,這樣的效果勢必很難成為正面經驗,以及將所學轉化為長期記憶。洵是,人生路途上有許多大小考試在等著我們,若錙銖計較於結果的良窳,諒必將自身逼入梁山,讓憂鬱指數爆升。

 欣見馬祖地區的學子日益有增加外出訪視與體驗的機會,得以走出課本的框架,實體踏查不同的人事物,這是相當好的教育機會。這些走訪的收穫,不僅能讓平面的知識立體化,透過身歷其境的體驗,更能讓學習過程添增許多樂趣和興致,使學習不再枯燥乏味。「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即為此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