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隨著環境保育議題的重視,旅遊景點的人數是否該受到管制成為重要思考方向,用以研謀是否讓整體旅遊品質提升與永續發展。
放眼世界,許多國家固然將人潮視為錢潮,但卻也在近年開始省察過多觀光人流帶來的破壞與衝擊。舉凡蜜月勝地之一的菲律賓長灘島因遊客的激增,製造出的垃圾與汙水嚴重戕害當地市容與品質,總統杜特蒂直批如化糞池般的骯髒;義大利北部、有著118個島嶼的「水都」威尼斯,平均一天就有近6萬名遊客的湧入,觀光客的隨地棄置垃圾與大小便使在地區居民直呼凌亂不堪,並連帶使該地的物價飆升;西班牙加泰隆尼亞自治區的首府巴塞隆納,每年高達3,200萬名觀光客造訪,觀光收益佔全市的14%,但卻因此使房租大為攀升,讓在地居民無法負擔得起,找不到合適房屋居住。這些的困擾讓地方開始思考必須用限制或禁制的方式來管理,已回復理想生活水準。
無可否認的,採用限制或封閉來進行管理,除避免過多人為的干擾與踐踏,也能換得一席的安寧之地,確實能在環境品質維護上發揮一定程度的效益;畢竟,再絕美的環境若無有效維護管理,終將淪為廢墟。但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採用限制的方式也未必能與優質環境的營造畫上絕對等號,也無法百分百保證不會對既有現況造成進一步的破壞,更非復育的萬應靈丹。職是,觀光的營造除了靠人數控管外,尚必須要透過在地居民意識的凝聚,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與內在共識,塑造起自己的遊戲規則,透過推力的驅使來讓訪客們配合;更甚者,相當程度上也可從遊客再教育的方式來灌能,不斷宣達共同維護品質的概念,從根本思維改變起。
馬祖的觀光相當程度上到了一個程度,直線攀升到了一座又一座的尖峰,但環境的負載量也隨著攀高,製造許多困擾與公安問題,使得地區的「綠色國民所得」利基始終無法開展,甚至有邊際效應遞減趨勢。我們並不一味主張用封島方式來處理,除無法保證有效改善,更影響地區居民生計;但也非認同毫無限制的開放,讓海洋島嶼成為利益之島。唯有在兼顧生活環境與發展的前提下,取其平衡與適合方式,共同研商出一有效套案,方能讓觀光產業賡續長存。
社論/鼎鼐於放與收之間的觀光思考
- 2023-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