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鄉村發展不必再執著於硬體建設

  • 2023-01-07

 112年元旦升旗典禮已在四鄉五島同步舉辦過,時值新任首長及民代就職之初,大家對未來都充滿了希望與抱負,讓地方有更好的發展與建設成為公職人員共同的目標與心聲。馬祖在地方自治30年後,各鄉島大部份的民生基礎建設已經完備,即使還有部份設施未到位,那也多半是少數且規模不大;未來鄉親對一般硬體建設可能越來越無感,而要讓鄉親有感就必須從制度或產業的創新改變方面著手。

 創新與創生是近年來很流行的一句話,美國神經科學博士Tina在史丹佛大學教《創新x創意x創業》的課程,指出創新的3個關鍵:瞭解自己手上的資源、跳脫既定的思維模式尋找解決方法、從失敗中學習然後重新開始等。馬祖的未來除了一些延續性的政策與建設外,面對地方發展進入轉型期,應試圖從地方自治角度切入,透過地方自治的共同治理原則結合創新與創生,翻轉傳統思維,方能建立可長可久的發展環境。

 台灣地方自治與地方創生相結合的成功案例很多,我們舉台東池上鄉為例,池上產米大家都知道,在池上在地社區的公民團體積極推動,以及所有糧商與鄉公所在制度與法令上的配合之下,鄉公所制訂了自治條例,規範池上米的產地認證取得方式,獲得認證者需張貼標章在外包裝上,鄉公所收取標章費用來支付相關的場地、設備、人事等等費用,池上米這塊招牌成功透過地方自治授予的力量在市場站穩腳步,而讓池上米成為市場首選的另一種力量則來自公民團體積極參與的地方創生。

 地方創生的精神是找到自己的在地文化DNA、發展出最適合的產業,吸引人口回流,進而去解決鄉村人口老化的問題;地方創生發展源自於日本,台灣很多鄉鎮正努力期盼從創生中找到再發展的機會,但在有關創生提案討論中卻很少可以看到與「地方政治或地方組織」之間的互動,換言之我們還沒找到地方創生的發展要徑,在創新腦力激盪過程中,可能忽略地方自治的力量,或因為鄉愿而無法突破傳統思維。

 地方發展的核心目標是永續生存,硬體建設對馬祖而言固然重要,但隨著時代推移,如今看來還有比硬體建設更重要的事,那就是地方自治的各項法令要與時俱進的檢討或建立,不合理的要改、不夠完備要加。新任公職人員都想求表現、求政績,表示大家有動力,這是好事,提案的思維若能從硬體建設的面向轉至制度面的變革,或許可讓地方發展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