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為人師/陳落遲

  • 2022-12-28

 那是一所座落在桃園客家村的小學,也是我初為人師的第一所小學,學校不大,只有六個班級,卻是充滿甜蜜的回憶。

 說是老師,其實我也只是一個比學生大九歲的大哥哥,但鄉下民風淳樸,孩子對老師畢恭畢敬,在課堂間表露無遺。我說一,他們不敢說二,一雙雙大眼睛癡癡凝視著的,是他們心中的王,所以一個班級將近四十個人,上起課來卻是游刃有餘,輕鬆自如。猶記得有一天國語課,剛好上到張志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腦海突然靈光一閃,揮手教他們把窗戶全開,映入眼簾的是,窗外寒風細雨,水田漠漠,青禾翠綠,白鷺群飛,好不詩情畫意!接著孩童驚呼不斷,讚嘆疊著讚嘆,是的,我不僅是王而已,也是他們心中的神。

 但神不是萬能的,客家話我就完全不懂。那時,選定一位聰慧俐落的小女生,囑咐好之後,她每天一早到校就會教我一句客家話,什麼「樹啊,花啊」,現在我會說幾句簡單的客語,都是那時學來的。

 還有一次,我說要利用午休時間洗車,就有幾個孩童馬上自告奮勇,捲起衣袖,撩上褲管,七手八腳的幫忙起來,認真到連擋風玻璃也都給打蠟,弄得我氣也不是,笑也不是。不過有他們的幫忙,一下子就大功告成,的確比我一人獨自作業,快速省事多了。洗完車,還有多餘時間載他們到附近漁港兜風看海,孩子們也樂得手舞足蹈。

 不過,課堂間也不盡是輕鬆有趣而已,對於功課和品行的要求,我從不馬虎。本著「愛之深,責之切」、「恨鐵不成鋼」的態度理念,該罵該打的,我一點也不放過。還好民國七十年代還不流行告發老師,家長也普遍都能接受老師的教導方式,孩子受到處罰斥責,家長翌日來校感謝老師,吩咐再錯再罰,是常有的事,我就曾經收過家長送來的藤條,要我務必好好管教他家小孩。

 這樣愜意稱心的時光只有一年,一年之後我入伍服役,結束了初為人師的日子,時間雖然不長,但四十年後回味起來,依然後勁十足,點滴在心。如果說,人生有緣才能相聚,我相信,這一定是我前世造橋鋪路、濟貧拔苦修來的好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