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新屋的稻米故事館雖然已被保存超過10年,卻因為種種原因遲遲無法成功活化。近年來,透過地方學藝員以及中央資源的補助,稻米故事館重新以親子活動、食農教育等特色,逐漸帶領故事館找回昔日的風華。
內文:
稻米故事館的前身,是一棟興建於西元1939年的穀倉。新屋區農會的徐瑋隆分享,日治時期主要將農民區分為稻農與甘蔗農,而新屋地區因為水利、氣候等因素,成為當時北臺灣稻米栽植面積最大的區域。日本殖民政府因此決定在新屋興建碾米廠、以及能夠儲放大量稻米的穀倉。這座80多年的穀倉和碾米廠,也因此成為臺灣日治時期、乃至於戰後的新屋農業見證者。
隨著國人飲食習慣的轉變、工廠開始取代農田,再加上新技術的引入,使得新屋穀倉的功能逐漸與時代脫節。2004年,新屋農會商議拆除之際,出生新屋的羅文嘉與當地住民決定攜手合作,將穀倉申請為歷史建築,以文化資產保存的角度重新思考穀倉對於地方的意義。
「歷史建築的再利用是一門全新的學問。」徐瑋隆說道,登錄為歷史建築之後,經過了多年的討論、研究與修繕,穀倉在2008年10月正式轉型為今日所見的稻米故事館。然而,單純的文物展覽一直無法吸引遊客,稻米故事館一度乏人問津,在眾人眼中都不禁覺得可惜。這些現實的原因與現象,也迫使稻米故事館試圖轉型,重新思考定位。
深耕文化風貌的在地故事
2017年,桃園市政府推出了市民學藝員的計畫,希望能夠吸引對於文化工作有興趣的市民,以自己的專業回饋在地的文化資產。「我一直希望能夠用自己的力量,關心自己的家鄉。」身為第一屆市民學藝員的羅瑞亮眼神堅定地說。對他來說,新屋米倉是他小時候與父親種田的回憶,因為當時的新屋稻農在收成之後,都必須把米運來米倉秤重。新屋米倉紀錄的農民辛苦路,其實也就是羅瑞亮童年的家庭回憶。
「學藝員的課程相當扎實,不管是田野調查、攝影記錄、甚至是基本的策展,都是課程的內容。」羅瑞亮分享到,經過了一年的培訓之後,他重新以學藝員導師的身份回到新屋,投入新屋稻米故事館的經營。受到社會事件的影響,國人對於農業的看法也開始有所轉變。徐瑋隆與羅瑞亮決定改以食農教育為核心,推出以親子為客群的DIY體驗活動。這些課程除了體驗之外,還包含了許多農業相關的材料、知識,成功吸引了市民的目光,短短的一年內取得了驚人的成效。
如今,新屋稻米故事館的課程與體驗活動炙手可熱,雖然暑期課程已經全數額滿,但故事館對於未來有更多的期待。「未來,我們希望可以導入『文化生活圈』的概念,以小旅行的方式串連更多景點,讓有興趣的民眾可以更深入的認識新屋。」徐瑋隆分享到,文化工作需要不同面向的努力,從單點擴散到新屋的線與面,故事館如今也成為文化土壤的犁,耕耘出屬於在地的豐收故事。
新屋稻米故事館/董昱
- 202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