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入而立之年,揮別了讀書的年代,步入社會辛勤工作,生活不再緊鑼密鼓,甚至不再接觸、學習新事物,生活裡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猶如千斤重擔,壓得無暇多想,每日迎來皆是瑣碎的固定項目,日復一日上演著例行公事,以至於疲憊的心早已失去了勁頭。
千篇一律的日子一久,常讓人變得迷惘又消極,致使「自律」這碼事令人汗顏,追根究柢都敗給了「放縱」二字,身處現今五光十色、誘惑環伺的生活中,自律是件困難事,尤其又看到日益堆疊的新書與人生清單,不禁感觸良多。
知名網路作家曾述:「30歲以前我們可以靠小聰明勉強成功,30歲以後要成功我們必須要靠勤奮與自律。」甚至暢銷作家李尚龍表示:「下班後的生活決定你的下半輩子。」
自律,其實就是自我管理、自我約制,自律更是優秀人才的基本素養,一個人有多自律,人生就能有多美好,譬如:香港首富李嘉誠再忙也會堅持每天看書,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永遠不會允許自己遲到,而波克夏公司副董事長孟格(Charlie Munger)則是兩樣都非常堅持。
以往的成功者都是好的時間管理者,透過自律的自主管理能夠妥善運用時間,當時間的主人,當遭遇生活中許多誘惑,尤其在3C資訊爆炸的年代,其中選擇的十字路口就是成功的關鍵。
洪蘭老師曾述:「一個想法會影響你的行為,一個行為會影響你的習慣,一個習慣會影響你的信念,一個信念會影響你的價值觀,一個價值觀就會成為你的人格。」為了嘗試自律,第一步先從專注閱讀與寫作開始,每個星期規律的至少上繳一篇短文,從觀察生活作為題材,藉由時日累積,幾年下來,不知不覺獲刊登上百篇,也同時記錄著點滴生活,回首初衷,實感萬幸。
亞里斯多德曾說:「我們不斷重複做的事,成就了我們。表現卓越並不是行為,只是習慣。」很多人好奇地問:「你為什麼有時間寫作?」但其實我們應該反向來問:「為什麼你沒時間寫作?」生活習慣如同一把雙面刃,一旦習慣根深蒂固,實難改變,但良好習慣猶如助力,能夠決定生活態度,而態度便決定了一生命運,不可不慎。
自律是個大哉問/羽毛
- 2022-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