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邁入已開發國家,受到全球化、人口老化、少子化等影響,台灣也逐漸邁入超高齡化的社會,使得「因老化導致障礙者」的問題勢必更加嚴重,而相關後續所產生的社會照護成本問題,更將相對地提高,因此,無障礙環境的需求不僅只是身心障礙者的需求,更將是未來多數國人的需求。
基於「公平對待」的尊重,協助行動不便者的生活機能可以在無障礙生活環境落實,喚起社會重視行動不便者的權益,積極建構通行無阻的無障礙環境,以使各公共建築物瞭解行動不便者之實際使用需求,造福行動不便者的福利,才能讓生活在馬祖的高齡者生活更快樂,更有自信。
這些年在民間團體和政府的努力,我國的公共建築物無障礙環境建構已有顯著的進步,但一個友善的環境應該是從點、線到面同時建構完成且連成一體才算是完整的無障礙環境,大部分縣市還是缺乏一個有平整順暢的人行道、騎樓以及低底盤無障礙公車的一個完整的無障礙環境體系,所以行動不便者出門必須有人陪伴協助方可順利通行,否則獨立行走於現行有障礙的環境仍然存在著許多障礙;因此對於騎樓的違章建築及危險的人行道路段,公部門應要求限期改善,唯有透過全民的參與才會有舒適、安全、友善的人行環境可行。
為了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做好準備,全民應要有自覺,開始關心自己周遭的環境是否有障礙的問題,因為我國高齡長者(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已達17%,有將近400萬的人口,再加上身心障礙者人數也達到120萬,這些人都需要一個友善的無障礙環境才能自在的生活,這個嚴肅的問題,唯有透過全民的監督才能讓政府落實推動友善的無障礙環境。
考量高齡化社會之到來與日益增加之行動不便者生活需求,建築物無障礙環境之完善與否,已是現代國家環境無障礙環境品質之重要指標。展望未來,為因應高齡人口快速增加,應賡續針對建築物、人行道、道路、公園、交通運輸系統等,進行法令整合研究及研修建議。在實務層面,應以高齡者、行動不便者日常生活最需要或最常到達之地點,進行示範案例研究與推廣應用,並參考世界衛生組織全球高齡友善城市之8項指標-敬老、親老、無礙、暢行、安居、連通、康健、不老,以改善城鄉之軟硬體建設,創造有利於高齡者、行動不便者之活動條件,減少障礙,增進參與,期能循序漸進達成通用化無障礙友善城市之理想。
友善宜居的環境需兼顧不同群體的需求,打造「無障礙設施」並非只是為了身障者的專用設施,而是根據邁向高齡化的社會趨勢,提供包括身障者、婦孺、年長者及暫時性傷病者等行動不便者通行及使用,才能使所有人都能享有安全、便利與之居住品質。
社論/建構安全便利的無障礙環境
- 2022-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