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灶懷想/張添雄

  • 2022-10-21

 三十年代初期的農業時代,我的祖母將獨子(我的先父)陸續遠從海外經商所賺得的錢寄回故鄉佳冬鄉給她,她便利用這些錢買了幾分住家附近約一甲農地並在村內蓋了一棟金包銀瓦屋,當時,農村仍然有不少用茅草蓋的茅屋,該屋應該算是相當堅固美觀的房屋。

 該屋內有一間廚房、一間客廳及二間臥室,廚房有正方形、長方形等兩個大、小連體磚造老灶,中間以磚隔開,並共用可通屋外的磚造煙囪,該小老灶有二個灶口,可放二個小鍋供煮飯、炒菜、煮湯及煮熱水等用途,兩個同時使用,大老灶有一個灶口可放大鍋供母親在年節炊甜粄及平日煮豬菜、番薯等豬飼料使用。

 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後,先父便攜眷回到故鄉佳冬鄉繼續經商,祖母、父母和兄姊便住在該間祖母所蓋房子,當時我仍未出生,先父不幸車禍往生後二星期我才出生。此後,家道中落,祖母和母親便靠祖母先前所買幾分農地及繼承祖產維生。

 稍大懂事之後,我便需要幫忙母親在廚房小老灶的一些炊事,如:燒熱水、煮飯及炒菜等。傍晚,母親整天忙於自家幾分農地或做小工等生產活動回家後才有熱水可以洗澡,讓身體可以舒暢一下,再打起精神煎魚、炒菜後,她和祖母及我三人每天的午晚餐就如此解決!

 通常,好玩的我和鄰居玩伴玩耍到母親回家前約一小時,我才甘願走到廚房,先將家裡所收割逢萊米稻殼在大飯鍋內洗三次乾淨後,放入小老灶上方一灶口,只加水到飯鍋內滿手掌,如果煮在來米要多加點水,否則煮的飯吃起來會感覺太乾不好吃!同小老灶後面小灶口放煮熱水鍋子一起煮。

 一般我先用火柴摩擦火焰後先將小老灶鐵製灶門內的乾稻草(草結)或乾豆殼點燃後助燃先放在灶門內的稻殼後,才將木材一根一根放入灶口內,關上灶門後讓它慢慢的悶燒;如果草結或乾豆殼已經使用完,我便先使用稻殼起火後再放入木材,因為使用稻殼起火常常熄火,要相當有耐心才能起火成功!從小,我家的老灶訓練我將做事三分鐘熱度個性變成懂得忍耐而有毅力!

 炒菜、煎魚時,我謹記國中童子軍老師所教:「煎魚時火要溫,炒菜時火要大」原則。但是我在家裡的小老灶炒菜、煎魚時,我發現火勢實在不像現在的瓦斯爐容易控制大小火勢,所以我便經常的失敗而感到氣餒。但是母親卻從來都不曾責備過我,此也讓我有一再嘗試的勇氣!

 至今七十幾年來,該屋在賽洛瑪颱風後漏雨,寡母拆掉重建而老灶不復存在,但是它仍然時時縈繞於我的腦海中而不去。它也訓練我的個性及學會煮飯、煎魚及煮菜基本功夫,更讓我知道俗諺所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