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潘芳格文學歲月/鄧榮坤

  • 2022-09-15

 佇立於文學家杜潘芳格(1927-2016)年幼時居住過的潘宅,我們看到了新埔悠遠而溫馨的歷史,也讓我們見證了新埔文化內涵的深邃。興建於公元1861年的潘氏古厝,石造門樓為優良的泉州石,屬於雙重院牆的三合院建築。堅實的框構、嚴謹的空間組織以及嚴密的防禦體系,是台灣罕見的特色。

 文學家杜潘芳格出生於走過新竹縣新埔鎮,她的作品涵蓋散文、新詩,為人生帶來愛與智慧,她的作品裡流露的生活美學,讓人懷念。杜潘芳格的祖父潘成鑑、父親潘錦淮於日治時期都曾擔任新埔庄長,年幼時因父親赴日本攻讀法律,而與父母移居東京,返臺後獲准在新埔小學、新竹女中、台北女子高等學院就讀,在為期兩年的女子高等學院學制中,修習花道、茶道、縫紉等家政課程,也修習文學、歷史。年少時的杜潘芳格,在小學四年級的課本中,讀到一首描寫連蕉花紅艷意象的詩句「血樣的顏色」,開始對新詩創作有了興趣。二十四歲與杜慶壽醫師結婚。1980年代曾短暫移居美國,返臺後仍回到客家人居多的中壢。婚後,十一年間生了五女二男,讓她日夜擺盪於七個孩子的生活、協助醫院繁瑣事務工作,孕育了對於女性自我成長有另一番細微體察。

 臺灣光復後,杜潘芳格才開始提筆以中文創作,不斷在語言困境裡進行超越,而杜潘芳格開始從事客語詩創作時,也一度面臨一些客語口語的詞彙無法在漢語中找到相對應的字的困境,而她跨越了語言的障礙,積極提倡客語文學,成為第一位以客語寫詩的近代臺灣重要的客家女詩人,曾榮膺《臺灣文藝》雜誌社、女鯨詩社社長。杜潘芳格的作品與眾不同的風格,是她以細致的觀察來解讀生活中的世界;時代的推移,社會的蛻變,世事的滄桑,皆透過女人的心身來尋覓表現。作品文字淺白,意象分明,逐漸走出了屬於自己的風格。

 1992年,出版以中、英、日三種語言創作的詩集《遠千湖》,獲第一屆陳秀喜詩獎。2007年得到鹽分地帶文藝營之「臺灣新文學貢獻獎」,同年獲頒客委會傑出貢獻獎;2008年榮獲第12屆真理大學文學家牛津獎,能獲得如此崇高的榮耀與肯定,對於一度在語言文化邊緣中摸縮的杜潘芳格來說,實屬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