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彈塗魚的聯想/Rulin

  • 2022-09-14

 騎車經過淡水河鄰近社子島的河堤時,聽見一個小男孩指著河床草叢興高采烈地對母親大聲叫:「彈塗魚跑上來啦!彈塗魚上岸啦!」

 我循聲望去,果然有一隻超大的可愛陶氣彈塗魚,鼓著圓圓的嘴,睜著突起大眼睛,立起高高背鰭,牠好像剛離開灘塗淺灘,上了岸在草叢中喘著氣,還大搖大擺一副裝酷耍帥的模樣,很有卡通感的樣子。

 不過,這石雕的彈塗魚擺放的位置,卻在隔著離開河邊的雜草叢另一側,它似乎遠離的河邊,遠離的紅樹林的泥灘,好像刻意擺放來做裝飾給人看得一樣,我在想,如果他是擺放在泥灘地,同時靠近水邊的位置,那麼漲潮時,會淹沒它,但退潮時他的現身應該更能讓人體會彈塗魚的生態棲息狀況,也能製造更多的話題性吧。

 但不論如何,至少它,這隻爬上岸很遠的彈塗魚石雕,也吸引少數路過河堤的孩子的好奇了。

 關於彈塗魚的生態外,我曾聽過一個關於牠的故事。據說,早在南宋末年時候,南宋皇室與元兵打仗時吃了敗仗,於是南宋皇帝趙昺和群臣被元兵一路追殺,最後他們逃到一個像山一樣的一個小島上,於是來到一戶漁民家門口想討口飯吃,由於當時連年戰亂,再加上海盜四起,連家園田園都荒廢無人耕作了,那漁民家的主人也實在拿不出時麼像樣的糧食來招待客人。但漁民家的主人一時情急,只好將剛捉來的幾隻彈塗魚,連同街上買來的豆腐一起放在冷水鍋裡燒煮,等水溫漸漸升高,而豆腐卻是冷著的時候,鍋裡的那幾隻彈塗魚這時一遇熱,就紛紛往冷的軟的豆腐裡鑽進去。於是,等這一鍋彈塗魚加上豆腐的臨時菜餚被燒熟後,漁民家的主人掀開鍋蓋一看,卻只見豆腐,卻不見彈塗魚的蹤影了,因為這時惟有潔白的豆腐浮在清湯中間。漁民家的主人心頭一想,或許鍋裡的彈塗魚都逃走了吧,但是直到進餐時,才發現彈塗魚都鑽著藏到豆腐塊裡了。南宋皇帝趙昺這一吃,也覺得這道羹鮮美無比,便問漁民家的主人,這時漁民家的主人只好將實情說出來了。南宋皇帝趙昺覺得打擾了人家,同時又吃了一回特殊美味的彈塗魚豆腐羹,一時興起,便賜名這道菜為『御膳白玉羹』。

 這故事不知真實性如何,我曾在北京待了多年,也未能嘗過,但從故事的起源說來,這道菜應該來是南方,期望以後也能有機會嘗嘗。其實,日本人似乎也對彈塗魚很感興趣,因為據說彈塗魚肉質鮮美細嫩,爽滑可口,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所以日本人稱其彈塗魚為『海上人參』,特別是冬令時節彈塗魚肉肥腥輕,故又有『冬天跳魚賽河鰻』的說法,可見牠受到老饕的喜愛程度。

 既然,所謂的『御膳白玉羹』起源於南方,那麼彈塗魚烹調方法也自然是多樣化的,所以據說可清燉、紅燒、油炸、煲湯及製魚乾,在中國南方的寧波一帶,許多人就常以彈塗魚配豆腐和筍片做湯,如果加入了火腿或香菇,其味更鮮美。

 約在三億年前,彈塗魚和普通的魚類一樣,牠們是沒有『四肢』的,靠著魚鰭和魚尾在水中游動覓食,但隨著自然環境的改變,地球上的生物們為了更好地存活下去,有一部分生物選擇從陸地來到海洋,也有一部分生物則選擇從海洋向著陸地進發,於是,經過三億年的進化演變,彈塗魚也算成功地適應了陸地上的生活,也進化出了可以幫助牠們前進『爬行』的四肢,牠們在每年的4月至9月,彈塗魚會逐步進入繁殖期,此時的雄魚會先在泥地中『挖』好洞穴,然後各自在退潮後尋找配偶,牠們會在雌魚面前跳起求偶舞,這當然是為了引起異性們的興趣了。

 在求偶的季節,公魚體表的顏色往往會從土褐色變為較淺的灰棕色,這樣做可能是為了更好地引起雌魚的注意。只不過彈塗魚在岸上生活的時候,要不停的警惕周圍的環境,而且還時不時的運動一下,不管是跳躍還是在泥潭中鑽進鑽出,都需要非常強健的身體,和體力,因此也被形容為像是一個健美家一樣,所以牠們的肉質也自然顯得非常緊實,而且營養價值也比較高,因此被稱之為『水中人參』也不是沒理由的。

 彈塗魚是一種小型魚種,原屬於海洋魚種,在沿海淺灘的泥濘中總能發現牠們的身影。從生理結構上來看,彈塗魚有鰓,是真正的魚,但牠們既可在海水中存活,也可以在淡水中生存,同時它們還可以在陸地上生活,這是因為彈塗魚能通過皮膚進行呼吸,但需要保持身體的濕潤才行,因此彈塗魚常在有水的淺灘或魚塘中出現。

 從研究上看,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起源於深不可測的大海,在經歷了幾億年的斗轉星移,山河變遷之後,生物才能通過進化,成為了天上飛的鳥,或地上跑的走獸,當然還有一些生物繼續留在水中,誠為各種魚和海洋生物。但是,這種生活在淡水河沿岸的紅樹林泥灘中的彈塗魚,卻可能是一種為了有朝一日可以上岸生活而努力的魚類,而牠們似乎花了整整約三億年,才能從水裡進化到爬上岸,也真是不易了。

 我在年輕時,曾花了十幾年時間在觀察野鳥上,有好幾次在淡水河的河岸徘迴,那些水鳥在我眼前展示各種棲息生態,對彈塗魚基本的認識也是在那時,經過觀察建立的,可是後來我覺得觀察水鳥並不如觀察山鳥更具挑戰性,所以就離開了淡水河,另尋山鳥的觀察地點了。時隔多年後,因工作的關係,以及到北京去工作,觀察野鳥的興趣工作也就斷了,但那天騎著腳踏車途經淡水河鄰近社子島的河堤,依然被各種熟悉的鳥聲所吸引,直到看見那爬上岸的彈塗魚石雕,我才又意識到我又與淡水河更接近了,因為我總將彈塗魚和各種水鳥的印象連接在一起。

 那個小男孩的叫聲,只是讓我對彈塗魚石雕多看了一眼,我想,河岸野草中擺了一個彈塗魚石雕,是在吸引路過的人的注意嗎?是另有意圖?我環顧四週,除了高高的河堤會偶而有騎腳踏車運動人經過外,大概只有飛鳥和海風從淡水河口進入,經過了,如果經過一段長時間的荒蕪,那裏必然野草叢生,也勢必將那看起來塑大的彈塗魚石雕掩蔽了,同時那位置距離最近的關渡紅樹林還有一大段距離。

 我離開那裏時,還彷彿聽見那小男孩叫著,『彈塗魚跑上來啦!彈塗魚上岸了!』的聲音,在海風中傳出去。

 彈塗魚上岸了,但有多少人還未能真正見過彈塗魚的生態,而僅僅是看過牠們的相關圖片,或類似的石雕?

 我忽然感觸到歲月的風,也在呼呼地吹過來,又是一隔數十年過去,沒再光臨淡水河了,彈塗魚石雕的出現,也只是我一路沿著河堤騎過來,似曾相見的其中一個小小風景罷了,真正的彈塗魚還在進化中,而我的青春卻已隨風而去。

 彈塗魚跑上來啦!

 彈塗魚上岸了!

 風中,聲音似乎還在遠遠迴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