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人馬致遠有一闋「清江引」:「西村日久人事少,一箇新蟬噪。恰待葵花開,又早蜂兒鬧。高枕上夢隨蝶去了。」鄉村初夏那種清幽情趣,躍然眼前。儘管「蜂兒鬧」,儘管「新蟬噪」,照樣可以「高枕上夢隨蝶去了」。「蟬噪」在這裏非但未破壞村野的安靜,反而益加襯托出鄉村特有的寧靜氣氛。
通常使我們感到騷擾的蟬噪,有時候確能使我們感到長夏悠悠的靜謐。故鄉偌大的宅院中樹木參天,蓊鬱的樹蔭是天然涼棚,枝椏中灑下的點點陽光,毫無炙人之氣,在習習清風中,院子裏一片柔和,一片幽靜,蟬兒在枝上鼓噪不息,使蔭翳茂密的院子,更加顯得靜美怡人。
愛靜的人沉於幽靜之中,總不喜歡受到聲音的干擾,總以為聲音會摧毀幽靜;其實有許多聲音不僅不會摧毀幽靜,往往還是幽靜的最佳寫照。深夜之中,雨滴簷階;清晨林間,鳥鳴枝頭,都是屬於「幽靜」最美妙的聲音。有一天早晨,我外出散步,行經一個安謐的住宅區,不由而然地停了下來。那些住宅中高大的樹幹和茂密的枝葉已蔓伸到牆外來,樹上有鳥兒啁啾,陣陣晨風吹過,樹上未乾的雨水滴滴落下來,淅瀝清脆;而屋內有鏗鏘的鋼琴曲子流瀉出來,那真是一個寂靜優美的早晨,我獨自佇立著,咀嚼那份雨後清晨特有的幽靜,直到送報的年輕人邁力踏著載滿報紙的腳踏車,匆忙地進入巷子,我才再度邁步向前。許久許久之後,我仍會常常想起那個小巷中的早晨,那個幽靜的早晨。我在想,若是沒有鳥兒的啁啾,沒有微風吹落的雨滴,沒有清新的鋼琴曲子,那小巷的早晨,會不會那般幽靜動人呢?
「聲音」確實能使幽靜變成更幽靜,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可以體會得到。一位在夜間工作的朋友,白天太太去上班了,孩子去上學了,他一覺醒來,屋子裏靜悄悄的,一點聲音都沒有;偶而微風飄進屋子,拂動門廊上的串串風鈴,叮嚀璫琅的響起來,寧靜柔美,柔美寧靜。類似這種寧靜的環境,只要我們喜歡,是可以著意安排的。夜深人靜,有著柔和燈光的小屋一隅,輕輕地播放一支古典小品,在優美旋律中的靜夜,便能使人充滿了溫馨之感。
由於有些聲音能對寧靜產生襯托之功,所以愛靜的人大可不必聞聲起噪。三十幾年前,我經常在入夜後不易安睡,躺在床上輾轉反側,不禁惱怒別人的鼾聲太大。那時住在臨街一幢樓房中,聽到街頭傳來的木屐聲,失眠的我更不免在心中責怨這些人午夜不知檢束,吵擾別人。但惱怒、責怨的結果往往是頭痛欲裂,情緒格外煩躁不安。後來我索性不急於入睡了,靜靜地聽室友酣睡的聲音;聽汽車駛過的聲音;聽按摩人尖細的笛音;整夜遊人清脆的木屐聲……聽著聽著,反而聽出味道來了,這些聲音,不都是屬於都市午夜的節奏嗎?這些節奏,使我們感到夜漸漸深了,都市漸漸靜下來了,這些午夜的節奏聽來那麼空曠,那麼清晰,那麼寧靜,聽著聽著,終於一切聲音都沒有了,我也像別人一樣酣然入夢。
愛靜的人,必然會欣賞一切屬於靜的聲音,那些聲音,存在於我們生活中,孩提時代愛捉蟋蟀,蟋蟀多藏身於幽靜的牆角和人跡罕至的殘瓦頹垣之中,那些地方出奇的靜。初秋的早晨,翻動著一片片磚瓦,隅爾那蟄伏在磚瓦下面的蟋蟀放翼鳴唱,一片寂靜之中,那「居居居居」的鳴聲,如今回憶起來,滿是秋意,滿是寧靜,一種屬於秋的寧靜。
月夜是很靜的,迷人的。虫聲能使月夜變得更加嫵媚幽靜。唐人劉方平有一首詠月夜的七絕:「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意暖,虫聲新透綠窗紗。」那虫聲不是把那「更深月色半人家」變得更加幽靜,更加有情趣?我曾在南部鄉村中度過一個值得回味的夏天,最令我難忘的是夏夜的蛙鼓。在小鎮看完末場電影,踏著月色獨自走回居處,村中人早已安睡,穿過大片的稻田,清朗的月光下,田野間幽靜無比,只聽得斷斷續續的蛙聲,「咯咯、咯咯」的使我感到夏夜的田野有著醉人的幽靜情趣。
清晨和傍晚,聽深山寺廟的「鐘磬聲」,悠悠蕩蕩,寧靜肅穆,古意盎然。「萬籟此俱寂,惟有鐘磬聲」應該算是靜的極致,有聲勝似無聲。
種種屬於靜的聲音,種種屬於靜的節奏,所以能襯托出靜的幽美,也許是因為那些聲音原來就是悅耳的吧?事實上也不盡然。
狗吠不是一種好聽的聲音,然而在寒夜荒村之中,遠遠傳入耳際的犬吠,益能使人感到瑟瑟寒夜村野中那股荒寂氣氛,尤其在呼呼的寒風中,犬吠漸漸疏落的時候。
火車行駛起來,轟隆轟隆的,聲勢驚人,在都市各種擾人的噪音中,是最令人厭畏的一種,它那尖銳的汽笛聲更是刺入耳鼓。但在深夜之中,聽火車行駛的汽笛聲由遠而近,由近而遠,呼嘯而來,呼嘯而去,卻是靜夜生動的襯托。它劃破長夜的寂靜,卻使得長夜更加寂靜。
有幾次行經街廊下,正值商店打烊,冷不防店舖中的店員接二連三的拉下鐵質簾捲門,嘩啦嘩啦的震耳欲聾,感到十分不快。但幾天前一個夜晚,浴罷小坐,展讀「閱微草堂筆記」之時,遠遠聽到店家簾捲門拉下的聲音,便有一種夜色已深沉之感。那拉下的簾捲門不正是都市夜深的帷幕嗎?之後,廣播電臺的女播音員用低柔的聲音叮囑說:「請你把收音機的聲音開小一點,以免影響鄰居的安寧!」這個聲音,是寂靜深夜中最可愛的聲音。於是,我捺熄了檯燈,讓月光透進小屋,靜聽貝多芬如何譜奏幽靜的月夜。
靜的聲音/陳玉燕
- 2022-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