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夢/鄭頻

  • 2022-08-30

 每個人都冀望自己的夢想能圓滿,只是談何容易呢?

 他是年輕的耳鼻喉科醫生,曾經跟我談:聲帶長繭、長息肉的新療法。

 以前是需要手術的,只是手術的效果並不好,很多人後來都復發了,當然這和發聲部位有關,長期不正確的發聲方式是有可能造成息肉的一再增生,甚至長繭,讓聲音變得更為沙啞。

 這種情形經常發生在老師們的身上。老師們每天在課堂上反覆講課,甚至聲嘶力竭,長此以往,壞了聲帶,簡直就是「職業傷害」。可是若要開刀,很多人都望之卻步,不敢輕易嘗試;也有人不斷地開刀,有傷口,有疤痕,讓情形一再惡化,也不知該如何是好?

 有一年,他到國外參加醫學會議,遇到了另一位耳鼻喉科醫生,雙方分享醫療心得。原來,也可以不必開刀,只需要注射,息肉將因此逐漸變小,甚至消失,就可以回復了。八成以上的病人如此,另外兩成比較棘手的,在評估之後,需要第二次注射,療效亦佳。只是,這種治療,花費的時間比較長,約需一個月。注射後的第一周,聲音依舊沙啞,也可能被誤以為更糟;然而,往後就漸入佳境,越來越好了。

 他曾經幫不少病人如此治療,結局是皆大歡喜。

 有一次例外。

 注射後一周,病人四處抱怨,說情形變壞了,都是醫生和護士小姐害的,還到別科去四處張揚。照顧他的醫生和護士小姐都知道了,心中不免感到有些委屈。

 回診時,醫生調出影音檔給病人看,當初曾經清楚告知所有療程,錄有影帶可以作證。病人卻辯稱她只是一時忘了。既然如此,醫生希望她去跟護士小姐道歉,她也沒有去,或許又忘了。

 一個月以後,病人確定已經完全康復,這次的注射治療顯然十分成功。

 只是這樣的病人,如此沒有禮貌,是很傷醫護人員的。

 但願這年輕的醫生胸懷寬闊,只要我們堅持做對的事,問心無愧,就不必耿耿於懷。不是嗎?

 宋詩人王令有一首晚春的詩,是我喜歡的:

 三月殘花落更開,小檐日日燕飛來。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意思是:晚春三月,花落了仍會重開,燕子天天飛回低矮的屋簷。子規鳥在半夜鳴叫,甚至因此啼出血來,我想春天還沒有逝去,即使春將逝,我也相信一定喚得回來。

 這首詩寫對春天的留戀,有多少珍惜之情,也暗喻著對理想的堅持不悔。

 所以,在追尋夢想的路上,縱使我們遇到挫折,也無須灰心。

 幸好這般不明事理的病人極少,醫生視病猶親,患者願意配合,才造成「雙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