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大愛履痕/潘憲榮

  • 2022-08-01

淡水,有一條寫滿大愛與奉獻的路徑;遊賞期間,感受外籍傳教士無怨無悔為台灣這塊土地付出的心力,讓人內心洋溢著滿滿的感謝。

黃金水岸塑像

淡水黃金水岸,景色優美,迎著海風漫步水岸,讓人腳步格外輕鬆。遠遠地就可看到岸邊有一座塑像,一艘小船旁邊跪著祈禱者,十分引人矚目。維妙維肖的構圖,虔誠的模樣,勾勒出對這塊土地的牽懷,他就是深受大家推崇的馬偕博士,為紀念當年他在此處上岸,特設置塑像,留下不朽身影。是怎樣的力量?讓他遠渡重洋,來到台灣展開傳教與行醫的人生。馬偕是加拿大籍傳教士,1872年抵淡水,今年適逢一百五十年,尋訪馬偕留下的足跡,依稀能感受到他的為理想、為大愛奉獻的精神,這座塑像,已成為黃金水岸拍照的熱點。懷抱喜樂的心,捕捉人間最暖心而美麗的風景。

滬尾偕醫館

走入馬偕街,街角有一處古色古香的建築,樸實無華的外觀,依稀訴說著光陰的故事。這棟「滬尾偕醫館」是台灣第一家西式醫院,建於1879年,整體醫館為馬偕設計,並請工法精湛的泥水匠洪泉營造,屋體融合中西特點,較特別的是,西洋式門窗與閩南式民宅相搭配,頗具特色,館內除保存當年馬偕先生使用過的醫療器材,藥瓶、藥罐……,還有手術臺、壁爐、鐵床等,見證著行醫救人的史蹟;此醫館行醫救人無數,深獲民眾肯定,1884年中法戰爭時,也因為救治傷兵有功,獲劉銘傳表揚。醫館現為市定古蹟,參觀這座散發著愛與人性光輝的房舍,不自禁要對無私無我,盡心盡力為台灣奉獻的外國友人,致上最高敬意。

仿歌德式禮拜堂

宗教能淨化人心,建立良善的社會。在「滬尾偕醫館」旁邊有一座仿歌德式的禮拜堂,左邊並設有高聳鐘塔,十分亮眼,禮拜堂為馬偕傳教、佈道之處,由於具有歷史意義,現被列為縣定古蹟,教堂擺設莊嚴而高雅,古風琴、古鐘……飄送著宜人的藝術風味,走進教堂感受寧靜與恬適的氛圍,內心無限舒坦。由於其不論外觀或內部設施,均散發著無限魅力,現已成為旅遊淡水的熱門景點。寧靜的教堂吸引不少新人來拍照,也磁吸不少愛好寫生及喜愛攝影者。值得一提的是,距教堂不遠處,有一處小庭院與簡陋的住宅,這是馬偕當年的租屋處,簡單而樸實的房舍,隱然可見當年馬偕生活的節儉樸實。他的確是一位值得讓人崇敬的傳道者。

建學校推展教育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大計。馬偕在淡水留有三處重要足跡:淡江中學、女子學院與理學堂大書院(牛津學堂)。依興建時間,最早的是理學堂大書院,馬偕來台八年後返國,當地民眾獲知馬偕在台傳教的狀況十分克難,常在路邊、野外或樹蔭下講道及講學,於是自動自發踴躍捐款,讓馬偕來台籌設學校,嘉惠民眾。1882年理學堂大書院落成,為感念加拿大牛津郡友人的熱心捐獻,取名為「Oxford Col-lege」(牛津學堂)。溫馨的建校故事為學堂增添不少暖心風景。

歷史故事與建築的連結,充滿生命力,牛津學堂非常具有東方傳統風味,採對稱概念,屋脊綴飾八座小塔狀,建材使用清水磚與閩南瓦,最特別的是在建物黏合工法,是用熟糯米、添加石灰與糖漿混合而成,相當堅實。目前學堂已被列為國家二級古蹟。

馬偕視野開闊,為建立男女平權觀念於1884年又創辦「淡水女學堂」。期待女子有更多受教育的機會。1901年馬偕辭世,民眾無盡感念與追思;1914年馬偕長子偕叡廉承繼父業,創辦「淡水中學」戮力推動教育工作,宏揚馬偕精神,校內增建了許多融合中西特色的建築,如八角樓等,現在均已成為民眾尋幽訪勝的景點。

馬偕不論在傳教、醫療、教育方面成效非常卓著,淡水民眾為感念其德澤,除了街道以馬偕命名外,並於馬偕街旁的三角公園裡,設立一座半身雕像作為紀念;另也特別訂定六月二日為馬偕日,以緬懷其悲憫胸懷與博愛精神。

* *

旅遊淡水,尋訪馬偕之路,讓人深刻感受到無私無我的奉獻,是人間最美麗而動人的風景;而務實的腳印與執著精神,更是完成理想的要訣;西方歷史學者以:「寧願燒盡,不願朽壞」來讚賞馬偕的一生。馬偕,一位用愛與熱情寫歷史的人,永遠讓人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