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恐慌/羽毛

  • 2022-07-25

 近年來,社會上逆倫、家暴、虐童、隨機殺人等光怪陸離的案件層出不窮,甚至連最後一道司法防線,相關判決結果也不符社會大眾期待,不啻突顯出禮教淪喪、人心腐敗及正義遲延,不禁使人存有「道德恐慌」的危機感。

 有道是:「亂世用重典」,為解決每況愈下的社會問題,政府屢屢祭出嚴刑峻罰的施政方針,賡續創設許多各式各樣的法案,以因應多元的犯罪類型,尤其現下科技進步,犯罪逐漸從傳統實體走向數位化,更需要全面性地來防堵接踵而至的虛擬犯罪,然而刑期加重、隔離再長,仍無法弭平被害者傷痛與逐漸逝去的道德觀。

 個人認為科技進步縱然可喜可賀,但不知不覺也帶走了部分道德觀,從古流傳的「笑貧不笑娼」,有時固然覺得莞爾可笑,可是如今社會卻完美體現了這個價值觀,以至於道德遠遠地被擺在金錢之後,人們講求立竿見影,實現快速的成功,利用拍攝影片賺取流量或濃妝艷抹直播帶貨,甚至有些人挺而走險,販毒走私、詐欺車手、下海賣淫,只為了負擔鉅額消費,買房、買車、買精品,背後卻產生更多貸款債務,寧願表面裝富、擺闊,但卻實現真正的變窮。

 現今功利主義推波助瀾,許多人為了生存、為了金錢,慌不擇路地消耗著自己,在社會中互相廝殺與欺騙著,把自己打扮成厲害的樣子,寄望倚靠投機翻身,讓一心一意努力奮鬥的人被當作笑話,被當成勵志小品,也被人不屑一顧。

 自古以來,文士學者及官宦將領皆是國家社會之棟樑,其品格內涵更關係著天下的興衰存亡,如同桃園明聖經內所述「最戒讀書文士,並及官宦軍民」,爰此,欲使社會祥和,家國興盛,人民安和樂利,文人學士的德行培養必須列為第一要務。

 有道是:「孩子不會按照父母想的那樣長大,他會依照父母的樣子長大。」由此可知,家庭的身教言教尤其重要,教育不是奇蹟,而是累積,藉由施行品德教養的潛移默化,重視倫常與家族倫理,矯正淨化偏差的動機行為,喚回人性純真善良的真實面貌,日益移風易俗、共善共榮,才能營造「最美麗風景是人」富有溫情的美好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