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30下午14:00
地點:橋仔
攝影:馮紹夫
早期捕蝦皮全盛時期,每年秋末冬初,海上傳來陣陣打樁號聲,馬祖人叫「討大海」。漁船民在近海處先打下粗竹樁,以細密巨網張成漏斗形,用滑輪繫紮於竹樁上,順潮流趨向可自動迎轉,蝦皮群逐巨潮闖進網底,一進即不復出。
民國49年起,馬祖漁會採取蝦皮統銷制度,蝦皮撈捕空前鼎盛,據統計,民國53年一年產量就高達150萬公斤,歷年來最高紀錄,56年開始呈現衰退,70年後沒落。
◎影音相關新聞:
保存馬祖捕蝦皮歷史,臺史館委託專業團隊拍攝紀錄片--2022-06-24馬祖日報
【本報訊】傳統捕蝦皮漁具重現,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委託專業團隊來馬記錄橋仔村傳統漁具,特別邀請資深漁民黃鵬武以竹木採等比例縮小方式,製作早年捕蝦皮的所有漁器具,這項成果將製作成永久保存紀錄片。
橋仔村曾是馬祖最大漁村,早年多由大陸梅花人士定期駐點從事捕魚工作,全盛時期澳口漁船近百艘,而捕蝦皮正是最重要的產業,漁民稱之為「討大海」。捕蝦皮所需的各項漁具十分繁瑣,漁民利用竹木組裝竹樁用以撐開網口,還要在海裡打下木樁做為固定,對當時的漁業而言捕蝦皮是一項浩大工程。
為保存馬祖傳統捕蝦皮歷史,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委託專業團隊來馬拍攝紀錄片,委請專業老漁民黃鵬武製作竹樁模型,其它的相關配件也全部依原樣複製,整整花了4天時間才完成。臺灣歷史博物館與馬祖有簽合作備忘錄,未來這段紀錄也可能在馬祖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