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桃園市楊梅與新竹縣新埔的邊境上,有一個常令人駐足沉思的地方--秀才窩,不久前,走了一趟周邊的步道,發現「窩」還在,至於秀才似乎已遠去了,很多人以為這是一個地靈人傑的地方,曾誕生過許多的秀才,所以,稱之為秀才窩,事實上,山明水秀的場域沒有誕生過秀才,只是秀才路過而已。
距離楊梅市街區約三公里的秀才窩,位於太平山下西南方,連接新埔鎮汶水坑,以山脊為界,村莊都在山坳出口處,從清朝時期開發到現在,已經有二百餘年的歷史,在多數地圖上已找不到明顯的標示,流傳很廣的秀才與窩的故事卻深印在旅人心中。
秀才,一個牽絆讀書人一生功名的名詞,雖然已經於光緒年間廢除科舉後,就自考場消失了,可是,仍然那麼熟悉地貼近生活;翻閱楊梅區公所之前編印的《楊梅鎮志》,確認科舉時期,楊梅秀才窩沒有誕生過求取功名的秀才;既然如此,為何當地人將此地喚為秀才窩?
文史工作者沈筠很小的時候,就聽過爺爺提過秀才窩的傳說。他說,清朝末年,一位從新竹城出發,欲前往張路寮的秀才,風塵僕僕經過這裡,留下了這段佳話。「張路寮」為平鎮之舊名,原是防衛的守望所,因寮之設置,地方逐漸安寧,因而稱為「安平鎮」,民國九年去「安」字,改稱平鎮。傳說中,這位長途跋涉後經過這片被山林環繞的凹地時,正是楊梅花盛開的季節,因而將此地稱為楊梅,而後來的地方耆老將秀才路過時歇腳的山坳,稱為秀才窩,將通往秀才窩的道路命名為秀才路。
如今,文質彬彬的秀才路過的路徑已淹沒於草叢中,尋著秀才步道踽踽而行,已無法覓尋,卻遇見一個儒生坐在步道口,由石頭砌成的短牆上讀書;遠去的故事卻也一直在這個山坳間被轉述著,古典中蘊含著幾許浪漫……
秀才窩/鄧榮坤
- 2022-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