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記憶/林清陽

  • 2022-06-23

日前在家鄉傳統市集巧遇一位多年不見的朋友,雖然同樣居住在一個小鄉鎮裡,可是卻隔了多年不經意再度邂逅,於是她有感而發的說:即使生活於偌狹小的時空裡,然而想要相見卻如此困難呢!

也許她的感觸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朋友之間倘若沒有刻意經營友誼的話,通常只是人生過程當中的泛泛之交而已,缺乏想要聯絡和分享心情的動力,因此才會在各自的生活圈裡成為平行線,不太會再有交會的機會與緣分。

提到她的經驗不禁想起法國學者米舍雷曾經說:人們非得經過一個女人的氣息吹拂,否則無法成為真正的男人。

這位知名法國史學家位曾說出的意涵,顯然認為上述情況終將不會營造出纏綿的記憶,因此依據他的註解,似乎把兩性關係當中的男女情懷,用另外一種面向來詮釋;至於是否可以獲得大部分人們的認同,那就不是學者所能左右的範疇了。

不過以前曾經聽過一個說法,有人說,每一首歌曲的背後,通常都會蘊藏著一段感人的故事,就像似每一首詩詞的內涵,總有意義深遠的情境;當然在這種情況之下,每一則故事延續的節奏,也都會有讓人感動的時代背景。

此刻想起發生在60年代的青春紀事,有些故事宛如似有若無的劇情,也許會讓部分現代的新新人類,感到彷彿像似老掉牙的肥皂劇一般,而且認為不可思議的感情世界,怎麼會在世界上出現呢?

不過一位蠻要好的朋友,日前就很認真的分享了這麼一段故事,雖然透過平鋪直敘的說法,並沒有《天雷勾動地火、一發不可收拾》那麼般的精采,可是倘若仔細進入他的內心世界,卻依稀能夠感受到他的真性情與無奈,就好像似親臨現場一般,可以和他一樣而感同身受,以下就是分享朋友所敘述的真實故事。

他說某個春天午後的小鎮上,有一處車水馬龍的街道旁,不經意發現一個很熟悉的身影出現;當時她正在等待紅綠燈轉換之後,似乎要走過對面馬路,於是一副從容、悠閒與典雅的神情,似乎不自覺的往這邊飄過來。

沒錯,就是那種回眸一望的表情,讓同樣在相反方向等待紅綠燈的他,不禁想起多年前一則難以忘懷之往事。

記得那一年的夏天,她從台北火車站打電話到學校,告訴他自己離開家鄉隨公司同仁北上旅遊,那一次的行程與目的地,是經由基隆港搭乘花蓮輪到東台灣觀光。

那一夜來自故鄉的她讓他充當小導遊,不僅在附近商圈逛了很久,也填補長時間倚靠《青鳥》傳遞信函的情懷,而且近距離聞到來自她身上女人香味的感覺真棒;那種難忘的感覺與經驗,竟然延續了一段蠻長的時間之後,卻依然深藏在內心裡面而未曾消逝。

當然除了逛街之外,她所提到的話題之一,也包含那一次旅遊行程的趣事,因為從家鄉出發到台北來的時候,大家就感到非常興奮而一路玩上來;對於同行的朋友仁而言,能夠一起高高興興的出遊,就是一件很快樂而且得以紓解壓力的行程。

其實當年乘坐花蓮輪旅遊,似乎是北台灣到花東線的熱門行程,大家總是非常期待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欣賞從海面眺望美麗寶島的倩影,因為此種換個角度來看台灣的心情,應該是極其難得之經驗。

「真羨慕這麼好的行程,記得多分享一些好看的相片喔!」當天晚上她正要離去的一剎那,就是以極其愉快的心情道再見,所以他仍然記得當年送她回旅館的畫面,就是在鎮上等紅綠燈之際,當下所看到那種極其熟悉的神情和感覺。

然而炎熱的夏天過去之後,雖然寶島的氣候感覺不到四季分明,可是卻在北台灣的淡水河口,依然可以嗅到秋天來臨的味道;那是一種清清爽爽當中,似乎摻雜著徐徐海風吹拂的感覺,似乎在預告冬天的濕冷天氣,將會一如往昔般而來到淡水漁港小鎮。

果真那一年的冬天,記憶中真是一個既濕又冷的季節,每一次氣象報告的結果,總是把淡水列為低溫的地區之一,當然事實上也大致是如此,加上寒風中又有綿綿細雨來湊熱鬧,以致於在山上唸書的莘莘學子,尤其能夠感受到類似淒風苦雨的情境。

當然北台灣淡水小鎮著名的氣候,哪裡是浪得虛名呢?所以出現陰霾的氣氛和極其濕冷的天氣,其實讓人一點都不會覺得意外。

不過在他的心裡面,卻發現她捎來的訊息越來越少,尤其從花蓮旅遊回家之後,情況似乎有點出乎意料之外,並不像似淡水的氣候一般,可以想像得到而且能夠事先準備,以致於心理有一點無法接受的感覺。

後來故事演變到分手的最終結果,果然是一段難以延續的戀情,甚至發現那一夜她離開時的回眸微笑,竟然是可以當作珍藏的畫面,因為除了冬天寒冷的氣溫,帶來幾乎令人窒息的氣氛之外,就連青鳥也不再那麼殷勤傳遞她的訊息了。

此種青春飛揚的故事插曲,當然他在慘綠年少的心裡面,實在也無法得知究竟是什麼原因使然?不過卻和許多年輕人的遭遇相同,著實經過一段不太愉快的時光之後,才終於忘記她的溫馨情懷與迷人之倩影。

後來就他在畢業那一年夏天,就接到她即將結婚的消息,所以把這一段浪漫的緣分,以一種淡淡而摻雜著不捨的心情,將它束諸於高閣,並且當作《情在甦醒時》的情境而自我解嘲。

然而那一段值得珍惜的回憶,雖然在當時確實令人難以釋懷,尤其不明瞭真正分手的原因,就沒有辦法讓自己瀟灑而全然的予以割捨;可是浪漫故事的結局,終究只能夠成為初試青春情懷的一個小插曲而已,對於事實已經於事無補了。

在事情告一段落之後,他覺得逐漸釋然的心情,似乎從日常生活當中再度引燃活力,於是將以往在一起的痕跡,用覺得最適當的方式處理殆盡,包括焚毀所有相關的書信、相片和其它資料,從此只有打起精神往前走的路,不再為那一段往事而傷心。

經過許多年之後回想之餘,那樣的動作也許很幼稚,然而他不知道那是不是一種初戀的跡象?因為如果算得上是初戀的話,為什麼可以用這樣的方式結束?可是若不屬於慘綠年少的初戀心情紀事,那麼為何讓人曾經因而朝思暮想的折騰人呢?

當然所有故事都不一定會有相同的結局,況且只有當事人最為清楚不過了,旁人豈能予以評論而多加置啄呢?

「在心中曾經活躍的那一個身影,想不到會無意間在街頭偶然重逢,因而想起那一段既甜蜜又無奈的往事情懷。」他以淡淡的心情訴說,似乎也不再那麼在乎的樣子。

所以在分享這一則偶然美麗邂逅的故事之後,我門約略可以知道他的心情,應該已經達到不會激起漣漪的境界,所以在同一城市的巧合相遇,確實能夠用更寬容而浪漫的心情來面對。

想到法國史學家的一席話,不知到是否對他的故事有正面的意義?不過他從客觀的事實與戀情的結果當中,想必已經尋找到一個美好橋段,可以用來咀嚼當年的美好記憶,或許在不經意之間也會領悟到一個事實,那就是人世間還是充滿美好的生命,只待有情人仔細加以品嚐、珍惜、分享與好好的珍藏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