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的故事/依凡

  • 2022-06-20

鹽的成分與功用

鹽是日常飲食必備的調味品之一,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鹽與日常生活關係之密切。而在這七件事當中,又以鹽最為重要,諺語說:「山珍海味離不了鹽,走遍天下離不了錢」,又說「吃盡滋味鹽好,走遍天下娘好」,都可以證明。

鹽除了可以在烹調時把山珍海味變得好吃之外,也是人類身體所必需的養分。純粹的鹽在化學上叫作氯化鈉,其中鈉佔百分之六○點六八,氯佔百分之三九點四二,但是一般的食用鹽,因產地不同,製造方法不同,純度也不一致,都含有成分不一、多寡不一的雜物,包括水分、氯化鎂、硫酸鎂、硫酸鈣、鐵質、礬土、有機物等等。

鹽對人體有何重要功能呢?據生理學家分析,人體直接或間接吸取的鹽分,大部分成為血液和肌肉的養分,小部分變為鹽酸,化為胃液維持消化功能,所以一個普通人,身體內含有約零點四五公斤的鹽分,所以當臥床病人不能進食時,醫護人員給他注射生理食鹽水,便可以幫助病人利用鹽和血漿來製造維持生命的物質。

一個普通人,每年至少要攝取七、八公斤的鹽,肉食中常含百分之零點六到零點九的鹽分,一般植物中則含鹽量較少,所以素食的人比肉食的人需要攝取更多的鹽分。一般人每天從尿中排出的鹽分約一○克至一五克,從汗中排出的鹽分約零點四克,劇烈運動時,則會排出三克以上,因而運動員或從事體力勞動者要比平常人攝取更多的鹽分。人的體溫經常要保持在攝氏三十六度左右,在炎熱的夏天或高溫的工作環境裡,人體會大量出汗以維持正常之體溫,汗水中含有人體正常需要的鹽分,所以在夏天或高溫地方,出汗過多時,人體也需攝取較多的鹽分。

人如果長期不吃鹽,會怎樣呢?會四肢無力、甲狀腺腫大、虛弱而死。先秦時代「管子」一書說「無鹽則腫」,明朝時科學家宋應昇在「天工開物」卷五「作鹹」也說:人們對於辣、酸、甜、苦四種味道,長期缺少任何一種都沒有問題,唯獨食鹽,十天不吃,就會疲軟得手無縛雞之力了。

晚清上海刊印的《點石齋畫報》上,也有一則新聞說:「歹徒不給人吃食鹽,讓人四肢無力,達到控制被害者的目的。」這則新聞題作「強人作佛」,說浙江寧波鄞縣和奉化縣交界的地區,有個一地方叫巖頭,附近山嶺蟑壑聞住了兩千多家種植菸葉的農民,山裡有座小廟,名叫毗婆菴,廟裡住了六、七個和尚,暮鼓晨鐘,以迎香客。

最近四處哄傳說廟裡來了一位活佛,面方而白,燦然有光,垂眼趺坐,任人膜拜,顏如童子,默不一言。大家知道以後,便扶老攜幼,到毗婆菴拜活佛,廟裡人山人海,信徒們布施的香油錢也堆積如山。

附近有位姓毛的鄉紳,聽說活佛很靈,便派人把活佛迎到家裡來,準備好好禮遇一番。那知活佛來到毛家後,卻一語不發、淚如雨下,毛某心知有異,便叫家僮取出紙筆墨硯,手扶著活佛的右腕,幫他寫字。

活佛在紙上寫道:我原是餘姚人,被寺僧用藥把嗓子弄啞了,每天只給我吃豬油拌飯,因此口不能言,四肢無力,也無法反抗脫逃。毛家人便天天給他吃薑湯鹽茶,過了好久才逐漸恢復體力。等官府派人去查辦時,毗婆菴裡的和尚早聞風逃逸無蹤了。

這則發生於晚清浙江鄞縣的案子,也說明了食鹽對人體的健康有多麼重要。

海鹽的製造過程

鹽字從字形看,有點像鹵放在器皿上,所以古人把天生的鹹味叫「鹵」,人造的鹹味叫「鹽」。

相傳黃帝時代的宿沙氏煮海水造鹽,可見中國人吃鹽至少也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了。

明人宋應昇《天工開物》卷五「作鹹」說,食鹽的種類很多,大體可分海鹽、池鹽、井鹽、土鹽、崖鹽和砂石鹽六種,以下一一加以簡述。

海鹽是中國沿海地區居民攝取食鹽的主要來源。史書記載,西漢初年,吳王煮海水為鹽而國用足,可見煮海鹽是本小利厚的行業。有些地方像江南淮揚一帶的鹽場,只要靠日光把海水晒乾,便可以得到像馬牙硝那樣白的鹽,稱為大晒鹽,不需煎煮,掃起來就可食用。

同是海鹽,製取的方法卻不同,在海潮漫不上的岸邊高地,可用「種鹽法」取鹽,種戶預計明天天晴,頭一天晚上就把稻、麥桿灰和蘆、茅灰撒到鹽田裡,約灑一寸厚,將它壓平,草灰在第二天清晨時受了露水之氣,鹽便在草灰下生了出來,等霧散天晴,過了中午,便可將灰和鹽一並掃起,拿去淋洗煎煉。

在海邊潮水淺的地方,不用撒灰,只等潮水一過,如果第二天天晴,半天就能晒出鹽霜來,而後趕快掃起去煎煉。

還有一種方法是在海潮深沒的地方預先挖個深坑,把竹或木橫架在坑上,鋪上草蓆,再鋪上沙,當海潮蓋頂沖過時,鹵水便通過沙子滲入坑中,把沙和草蓆掀去,用燈向坑裡照一照,當鹵氣能把燈火熄滅時,就可取出鹵水來煎煉了。以上諸法都需在天晴時進行。

鹽的淋洗和煎煉方法是:挖兩個坑,一淺一深。淺的坑約一尺深,用竹或木橫架在坑上,上面鋪上草蓆。將掃來的鹽料(不論有灰無灰,淋洗方法都相同)鋪在草蓆上,四周堆高些,圍成堤壩形,中間用海水淋洗,鹵水便滲入淺坑中。深的坑約七、八尺深,接受淺坑來的鹵水,而後倒入稱為「牢盆」的熬鹽鍋中煎煉。

牢盆周圍數丈,直徑丈餘,一般為鐵製,底平如盂,邊高一尺二寸,南海另有以竹編成丈把闊、尺把深的竹圍,糊在蛤蜊灰、銜接在鐵牢盆周邊,以擴大鍋的容量和蒸發面積。牢盆置於一列爐灶上,灶口多者十二、三個,少的也有七、八個;用柴火同時燒煮,盆中的鹵水便滾沸而逐漸結鹽。

以上為明朝時中國人熬煮海鹽的方法,晚近臺灣海鹽的煉製則全用日晒法,把漲潮海水經開啟的水門引入鹽灘的大蒸發池,經過五坵的逐漸日晒濃縮後,再注入集鹵溝,轉送到小蒸發池,經過三段的日晒濃縮,最後注入結晶池,逐漸結晶成鹽。由納入海水至結晶成鹽,一般約需十二天左右的時間,把池中的結晶鹽挑存於灘邊,堆成晶白的鹽山,便可等候汽車或火車運送到購鹽場或使用者手中。(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