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米,又名蝦皮,乃廚房中常見的佐料或小菜,提滋味、增口感,妙不可言。
但此物,在大飯店或大酒樓中宴席中,絕然不會成了主菜端上桌;唯其若能中選,則每常成了開宴前頭的四小盤或冷盤中,最能搏得老少男女大小青睞的一味,那就是「紫菜涼拌蝦米」酸中帶甜,甜裡湧酸,可口開胃至極。
坊間傳言,若持久常食「紫菜涼拌蝦米」除可盈增營養吸取外,猶能有降血壓與減脂肪之功效,故深受老年群與大齡族的歡迎,養身保健兩相益。
古早時節,馬祖一方蕞爾小島上,不少人家卻仗此身軀細細不起眼的一物養家活口,甚且發家致富者亦不少。
是然,蝦米個兒雖小小,實乃大大不簡單!
憶咱那時且在山隴澳裡讀完了「介壽分校」四年級後,就得過村爬上中隴小山崗下到牛角澳裡,升讀「復興國小」五年級。
通學的那一年裡,從冬季十一月到次年的三月間,往來學校和住家二處,皆會經過由牛角澳裡許多打漁人家晾曬在大馬路兩旁的蝦米大竹簟,一張張地接續沿路舖展開來,場景頗是壯觀。
這些晾曬在大竹簟席上的蝦米,已然是下鍋加鹽煮熟後撈出的「半成品」,須經由晾曬除濕流程,使之散發掉多餘之水氣,於乾燥過後常裝袋成一斤五百公克量重的分別儲存,部分留在島上給當地商家銷售,而大量地則藉由大盤商的收購經銷,或躉售到大後方台灣地區,甚或有出境批發賣到香港與東南亞等地。
誠然,加工後之蝦米,雖無利市百倍之值,卻有價格不菲般的可貴。
只為那年頭兩岸對峙情況下,在自由中國地界上,似乎也只有馬祖這一方前線海島周邊水域才撈得有這一款營養成分滿檔的海中物。
說它珍稀不造假,道它可貴不吹噓,果是。
且看,晾曬在牛角澳裡馬路邊的大竹簟上這些充滿鹽味的千萬數蝦米群中,通常都不免混雜有不少的其他海生物,其如小螃蟹、小魚仔、小蝦子與小墨魚等;但有時亦見得著個體大大的黃白二色蝦子和蝦蛄,以及如筷子粗長形態頗像小蛇般的馬祖老鄉們俗稱為「遊龍」的等物。
這是因為撈捕蝦米的網具是覓妥「蝦米大軍」洄游行經的潮流走向途中,一處接一處地而打樁下碇的「定置網」所獲得的,是必難以排除蝦米以外的海生物,不請自來,跟著落入網囊內。
這些甚是顯眼地間雜散落於蝦米群中的另類物,小小年歲的我將之讚為「美味」絕然不過譽。
究其因,實乃上午課罷,中午須轉回家吃飯,路過大竹簟時,皆會停步梭巡其間,並靈巧地用手指撿拾這些非蝦米類的水族,將之聚集置於隨身攜帶的塑膠袋裡帶回家,充當午餐白大米的配菜,每能滿足空空如也的肚皮,此景堪稱享受…。
這種翻弄與撿拾曬蝦米竹簟上的美味,會否損及蝦米的品質?又或打漁人家會不會在意咱在蝦米間這般率意地動手動腳?
說真格的,遇逢曬蝦米的那些日子裡,幾回撿拾過程中,從未被人喝止過,也沒毀壞了蝦米的質與量。只為咱上了小學唸了點書,懂得漁家下海搏鬥辛苦,也識趣的節制一己行為,雙足絕對不會踩進竹簟上,也不會乘機偷摸一把蝦米…。
若說,咱這樣「加工」挑撿蝦米中的雜物,本就是漁家們後續於裝袋作業時也會隨手將之剔除的,以維蝦米的純淨單一品質,如此才能提高優化後的售價哩!
馬祖當年最知名的海味三樣,一為新鮮黃魚,二為霉香白力魚,再者就是蝦米是也。這三者在大後方台灣地區,大受歡迎,無人不知,無人不愛;聲名響亮,可喻之為馬祖特產中的領銜主角,實至名歸。
然而,時代變遷,生態轉化。現時,馬祖已然稀奇間才可見得著這款「過鹽」後的蝦米蹤影,不若當年多少家戶們靠此謀生活命, 鄉鄉村村路邊或廣場上,幾都見得著這一晶瑩剔透的蝦米身影。
而若再想得嚐那以形色生鮮亮麗的生蝦米,將之拌和雞蛋加蒜苗與芹菜等快炒,出鍋時陣陣香氣撲鼻來,教人垂涎欲滴,口嚐舌舔下,箇中滋味之甜美芳麗,言語難以形容,然此味更是難得又難得了。
人說,月是故鄉的圓;我說,蝦米是馬祖的寶。若道台灣各地均有見及的「櫻花蝦」雖其色樣可愛,但其味實不如「馬祖蝦米」百般可口可親!
蝦米,是佳品,憶難忘。
唯歲月悠悠,現下我更懷念的,卻是童年時節裡那些散雜於曬蝦米竹簟上的像「遊龍」等一干美味物…
【童年拾遺】曬蝦米竹簟上的美味/淡雲
- 2022-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