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間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隨著時代的進步其設備亦不斷改進。南投知名廟宇紫南宮,有一棟廁所由於設施完善、寬敞、潔淨,讓遊客留下良好印象,被譽為六星級的公廁,成了旅遊該地,必訪熱點。早期公廁,大多要收費,現在不但免費,大多還提供衛生紙、擦手紙等,有些也備有洗手液,這些貼心的服務,就當年而言,簡直是天方夜譚,
有趣的是,現在有些景點,為重現農業社會懷舊設施,還刻意留下當年盥洗設備,每遇見它們,我總會停下腳步,感受那份難以言喻的懷舊風情。
內埔公園糞窖
老家住屏東,每回返家路過內埔,有時會到陽濟院老街逛一逛。此百年聚落,古厝林立,現除了有生動活潑的文創彩繪外,亦保留有多處農業社會的設施。
這裡有一處小公園,園區除了有古色古香的涼亭之外,設置有一處早期廁所,簡樸的設施,標示牌寫著:「糞缸、糞窖,蓄集人畜(豬、牛、羊)等之大小便排泄物,再予以發酵,作為果樹、蔬菜有機肥。為先民克勤克儉的精神象徵。」古樸設施,刻劃著當年艱苦的歲月。看看簡明的介紹,勾勒出不少童年的回憶。
記得小時候外公家的廁所,就和豬寮相連接,便於蓄集天然肥料。有趣的是,每回豬仔看到有人上廁所,總會出來張望一下,樣子頗為逗趣。
這種天然肥料,看似不衛生,卻是當年農作物不可或缺的天然肥料;每隔一段時間農家就會舀取,挑至菜圃田園施肥。那段時間,味道較難聞,但時間久了,也就習以為常。難怪閩南語有一句俚語:「家己擔肥,毋知臭。」雖然暗藏訕笑之意,卻也有幾分道理。
糞窖,隱隱勾勒出先人勤儉克難,善用資源的概念;在農村發展的歷程,回收有機肥料,有其正面意義,值得肯定。
頂菜園「香公所」
為了回味四、五十年代的農業社會,特別去造訪嘉義「頂菜園鄉土館」,這是由地方社區發展協會營造出的農村懷舊園區,一個充滿美麗回憶的地方。
學校老師經常帶學生來此實施鄉土教學,了解農業社會食、衣、住、行、育、樂的景況。這裡有當年原汁原味的教室,綠色黑板、咖啡色桌椅和貼滿標語的牆壁;也有穀倉、風鼓、牛車……等懷舊器物。負責人告訴我:「保留懷舊設施,可窺見農業時代勤儉樸實的生活剪影,增添知福惜福的認知……」的確,讓年輕一代體會先人篳路藍縷的艱辛,對了解時代發展的脈絡,有其正面意義。
這裡有不少注入創意的設置,如豬舍客棧、香公所……等,頗為吸睛,記憶中簡易的豬寮現在變成古色古香的客棧;當年使用率頗高的公共廁所取名「香公所」,趣味性的名稱,讓人會心一笑。
一間間連棟式的盥洗室,雖沒有完善的設備,但卻保持得相當乾淨,彰顯當年農業社會講求清潔衛生與簡約實用的原則。
時代不斷向前推移,有時看看物資匱乏時代的環境與設施,依稀能帶來一些省思。
大有梯田穀倉茅廁
造訪桃園「大有梯田生態公園」,漫步園區,彷彿走回四、五十年代的農業社會,讓人頗感親切。
園區運用隱藏在都市裡的綠地,營造梯田景觀及農村社會樸實的風貌。除了一層層梯田景觀外,亦有池塘及家禽窩寮,飼養水鴨、白鵝……等,優游自在的場景,鋪陳出早期農村景況。另外並以頭戴斗笠的稻草人介紹「稻米的一生」,及有關二十四節氣的耕作農諺,頗具特色。由於具有休閒與知識性,吸引不少遊客。
走進園區,彷彿走入漂亮的農村。這裡有數間茅廁,遠觀如蓋著茅草的穀倉,十分醒目。很特別的是,古樸外觀內有現代化的盥洗設備,乾淨又實用,令人印象深刻。穀倉外還設置有石頭堆疊的洗手台,與穀倉茅廁兩相對應,饒富逸趣。
穀倉是農業社會常見的建築。穀物收成後,除了販售之外,會保留一部分放置於穀倉自家食用。穀倉建築相當講究,不但要注意防潮、防曬而且防蟲、防鼠……看似簡樸的建築裡充滿先人的智慧。以穀倉造型設置廁所,復古意象,融入幾許創意和幽默感,教人莞爾。
* *
歲月步履不斷向前邁進,懷舊建築註記著先人的智慧與打拚精神;偶而遇見農業時代的設施,何妨停下腳步,回味一下,也許能領略出其潛藏在時代演展中的智慧與意涵。
懷舊茅廁藏逸趣 文/圖:潘憲榮
- 2022-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