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之城/徐夢陽

  • 2022-04-12

 原本老家附近沒什麼店家,最近開始進駐許多連鎖店,有披薩店、水餃店、大賣場等,讓人潮開始聚集。或許是有些建案開始在附近蠢蠢欲動,所以那些店家才會預先插旗,培養客群。當然,老家附近公園翻新也是一個重要關鍵,那座公園在假日午後湧進許多人潮,人們帶著孩子在這邊嬉戲,玩遊戲器材,以及搭起帳篷野餐,相當愜意。平時住在這裡的人們,也以這個公園為依歸,每日晨起就是聚集運動,傍晚就是晚間散步,以前不覺得這邊會繁榮,現在覺得是座發展之城。

 對我而言,也算是見證一個地方的興衰,但我有時候思考,拆除舊房子或木造式建築就是一種發展嗎?可能不見得是。畢竟,那些過去的人們所遺留下來的遺產,很多都是相當珍貴的,而環繞在我們附近的,以前是大大小小的工廠,其實見證了過去人們的歷史,現在這些工廠沒人之後,一間接著一間地拆除,表面上看起來是一種進步,但裡面還有很多珍貴的歷史需要被保存,不過,很少人會過問,等待拆除之後,只能憑著照片回憶,或是藉由地方耆老說起當年的歷史。可能,很多人都覺得那並不算什麼,但沒了那些東西,或許,也沒有現在的我們。

 一座發展之城,如果拆除的都是這些歷史記憶,然後把新的疊床架屋的裝上去,那麼記憶就會出現斷層,我們也絲毫不會珍惜這塊土地。所以,我很敬佩那些為這塊土地努力與發聲的人,他們有勇氣站出來捍衛即將被拆除的文化資產,知道什麼是該被保存的,然後對外去說明那些東西是值得被保存下來的。而那些人一路走來大部分時間是孤獨的,畢竟很多人會認為為什麼要阻礙文明的進步,以及城市的發展,這些人無端地來影響,是否收了什麼好處,或是有什麼目的。可是,他們萬萬沒想到,愛這塊土地的人,他們付出的心血有多少,他們背後的目的是有多高尚,而在世界各國都提倡要好好保存在地文化之餘,我們又毀壞了多少?

 而我們當然不能去反對那些對人們有幫助的建設,可是,那些建設當然是可以跟過往歷史並存的,甚至是可以相得益彰的。只是,為了便宜行事,最好的方式就是拆除,或是無端一把無名火就這樣燒起來,文化資產再度自焚,找也找不到什麼兇手,最後草草了事。人們的記憶也就從這樣的惡性循環中被剝奪,只能出國時羨慕外國的好,外國保存他們國家文化的精妙。但我們還是能做到,我們還是做得到,只是,大部分的時候,我們並不想思考那麼多,只想順著現代化生活。

 一座發展之城,應該是海納百川,也應該是擁有多元文化與在地文化並存的地方,從小窺大,對於一個地方的發展,每個人自然樂見其成,可是,漸漸喪失了在地特色,以及與其他地方同質化,那就沒有什麼值得被記憶。在這個世界上的許多地方,也正遭遇這樣的抉擇,或是變化,可是身為小小的公民,其實也是無能為力,只能眼見許多事情的變遷史,然後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作為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