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具是民生必需品,隨著歲月的變遷,雨具樣貌亦不同。尤其農業社會的雨具依稀刻畫著先人克勤克儉的精神。
斗笠
斗笠在農業社會中使用率非常高,不但可遮陽,而且可遮雨。由於其具有輕便性與實用性,至今仍有不少愛好使用者。住家附近的傳統市場,常有菜農來販賣自種的蔬果,較醒目的是,他們頭上大多會戴著一頂斗笠,也許是這種農家特有的形象識別,帶來不少客源,生意都不錯。
相較於現代時尚帽子,斗笠製作較為繁複,而且必須有精巧的技藝。讀高中,戶外教學時,曾看過師傅製作斗笠的過程,他們先將竹子依需要尺寸剖成竹片,並削磨平滑,然後晾乾,放置於木製的笠模上,著手編製斗笠骨架,完成後再鋪上竹筍殼,並縫上尼龍線固定,每一個步驟都非常確實,最後在斗笠頂端裝置固定圈即告完成。
斗笠連結著農業社會的記憶,傳承著刻苦耐勞與勤儉樸實的精神,仍頗受不少團體青睞,有一回在北海岸,看到一群人,每個人帶著斗笠在海岸淨灘,遠遠望去,讓人感覺格外有活力。苗栗南庄鄉有個小學,為彰顯在地文化特色,全體師生一起戴斗笠參加校慶的各項活動,很吸睛的是,斗笠上還彩繪有桐花,別具特色。斗笠的特殊風采,隱含人生正向的期勉,傳送一份不畏風雨,認真打拼的精神。
斗笠,是一種遮陽、擋雨的用品,簡單輕便、通風良好,不但合乎人體工學,而且薪傳農業社會務實的精神,散發自然、純樸風味的斗笠,魅力無限。
蓑衣
在鄉土文化館看到幾件蓑衣高掛牆上,散發著歲月的滄桑,讓人頗感親切。
蓑衣是歷史最悠久,亦是最天然而耐用的雨具。蓑衣的素材是取之於棕樹纖維,以人工編製而成,閩南語稱其為「棕蓑」,蓑衣通常分為上下兩部分,上衣肩部較寬大,便於手部活動,下半部分宛如草裙,大約只能圍到膝蓋,早期在鄉下,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蓑衣,蓑衣不論是外觀與重量與現在雨衣差異性非常大。
小時候外公家牆上掛有幾套蓑衣,每回看著外公穿蓑衣到田裡,特殊外觀像是鐵甲武士,展現出勇毅與樸實的精神;雨天在田間,經常可看見這種裝扮,當年可以說是農家雨天的制服,在田間刻畫出最具特色的身影。
蓑衣,歷史相當悠久,由於隱隱勾勒出樸實無華的風格,經常在古代文學作品中被提及,如詩人張志和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蓑衣恍若能襯托出耐人尋味的情境。
隨著社會的演展,克難而笨重的蓑衣已被各種質料與款式的雨衣所取代,但蓑衣曾留下的畫面,仍散發堅韌精神,讓人印象深刻。
油紙傘
造訪屏東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秀麗景觀與懷舊設施,洋溢濃濃的客家風情,頗具特色。
漫步園區,處處可見漂亮的油紙傘。油紙傘是早期農業社會較時髦的雨具,大小不一的傘面,彩繪有各種漂亮圖案,遠遠望去,宛如一朵朵賞心悅目的花朵。
園區展售各種漂亮的油紙傘,巧遇一位老先生一口氣買了五把,和他閒聊,他告訴我:「傘在客家傳統文化是吉祥物,含有早生貴子及家庭圓滿的意義,這種油紙傘越來越少,旅遊各地只要看到漂亮的油紙傘,都會買幾支回去珍藏,準備當傳家之寶。」油紙傘,古樸而精緻的成品,絕不遜於一般藝術創作。
值得一提的是,園區設有DIY區,由工藝老師示範及講解油紙傘的製作過程,並指導大家動手繪製油紙傘,傳承工藝美學。看似平凡無奇的油紙傘,製作過程需相當講究,從竹材的選用、骨架製作、鋪傘面到彩繪圖畫,都必須精巧細緻,才能製作出一把實用又美觀的好傘。
油紙傘,典雅而懷舊的物品,隨著時代的改變,這種費時費工的日用品,已很少見,偶而遇到,內心有一種遇見老朋友的喜悅。
* *
歲月步履不斷向前推移,傳統雨具隱隱訴說光陰的故事,仔細品賞,彷彿可拓印出先人胼手胝足的身影,帶來知福惜福的感懷。
懷舊雨具憶趣 文/圖:潘憲榮
- 2022-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