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龍應台出版一本迥異過去她自己寫作風格的一本書「走路:獨處的實踐」,她坦言網路讓現代人獨處空間被剝奪,網路的碎片化知識及片段式的閱讀習慣,讓人類的思考深度產生很大的威脅,為了將自身從網路中拔出,她實踐了走路的獨處實驗,也將過程寫成書。現代多數人都被網路綁架,當大人指責孩子沉迷網路時,自己手上的手機是否曾經片刻離身,也許龍應台的實踐是你我擺脫網路的解方。
搭乘台北捷運時最新出現的標語與警告標語,竟然是提醒大家不要邊走邊滑手機,因為滑手機分心在手扶梯摔倒的案例不勝枚舉,這是相當諷刺的一件事。到底現代人網路黏著度有多高,根據幾年前天下雜誌的調查,民眾每天花三到四個鐘頭滑手機,美國的調查有五成以上的青少年,隨時都在網路上,這樣的生活習慣,已經不知不覺的改變人類的生活模式。
龍應台在華文界佔有特殊的地位,不管是國族、社會或文明的針砭,或是與子女父母的深刻情感,作品都能引起廣大華文閱讀人口的共感,但這樣的她也在邁入七十歲的同時,對自己提出批判。她在自己的新書發表會中坦言,以前的自己閱讀十九世紀歐洲思想史,可從第1頁看到800頁,但現在做不到了,每天在網路上看新聞、查資料、看影片,加上與家人、親人、朋友、熟人等做親疏遠近不同層次的問候與互動,每天上網時間大幅膨脹,獨處時間少了十分之九。
抖音、臉書或是Youtube為了吸引眾人的視線,使用誇張聳動的標題,內容也會控制在一到二分鐘,讓人不會因為要花較多的時間而拒絕點閱,大幅提高點閱率當然也是他們賺錢的方式,然而身為消費者的我們,卻每天點來點去那些其實沒有什麼重點或是博君一笑的影片或文字,沒有人深刻思考手機一滑就是幾個鐘頭,其實已經可以完整閱讀一本書,片段與瑣碎的網路使用習慣,已經摧毀我們下一代自我覺察與思考的能力。
龍應台以走路作為獨處的實踐之道,為自己擺脫網路而努力,也為讓自己獨處而努力,躲在房間上網不是獨處,因為心靈依舊掛在網路上,走路的獨處她也建議並非單純走路,而是將心靈與眼睛打開,觀察周邊的一切,她在走路時還會給自己課題,像是走一條沒走過的路、找到沒有光的地方、了解一種作物、跟著一條溪,往上游走,往下游走、走入一片樹林等,為走路增加樂趣,也為生活增加常識。
她在五十歲以後期許自己每年做一件超過的事,也就是過去不曾做過的事,人生要像活水還是一灘死水,端看自己的選擇,為了想知道雞蛋的來源,真的去養一隻雞,用ipad電繪插圖、SUP立槳衝浪,別人七十歲的人生依舊有趣豐富,我們似乎應該思考自己人生的下一步,也許擺脫網路就是第一步。
擺脫網路綁架用走路做解方,這是一個不需要付費的解方,馬祖就是一個非常適合走路的島嶼,說不如做,放下手機帶著孩子出去走路,看看海看看書聊聊天,擺脫網路只需要走出去。
社論/擺脫網路綁架
- 2022-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