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談我對中國清朝歷史的看法/翁偉哲

  • 2022-03-11

 歷史,是一面鏡子,它能讓我們鑑往知來,體會其中的奧秘與成敗之理。它又像是哈利波特故事裡的儲思盆,能讓我們窺視一個國家的興起覆沒,及諸多英雄偉人們的心酸血淚。而回顧中國浩瀚的歷史裡,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是那千瘡百孔、門戶洞開的朝代—清朝。

 清朝,在我求學時的記憶裡,有「康雍乾」盛世的輝煌時代,也有自嘉慶年間開始由盛轉衰,內憂外患並遭遇西方列強侵略的悲慘命運。我時常在想,如果自己擁有改寫歷史的能力,必定會秉持著如國父孫中山先生上書李鴻章總督的精神,戮力喚醒依然醉生夢死的腐敗王朝;也會提醒羅馬教廷切莫捲入政治紛爭,以免雍正帝憤而禁教,阻斷了中西交流的唯一管道;我還要上書朝廷,廢除一些愚昧腐敗的官僚體制,在慈禧太后還未垂簾聽政之前,先行下令新政,讓維新運動得以順利展開。另外,極力闡揚西方的民主體制與工業革命所帶來的龐大進步也是刻不容緩的,這能讓中國在美國及法國大革命之前,率先實施民主制度,從而成為當代制度最發達、思想最先進的國家,亦不讓西方工業大國專美於前,甚至於有侵略併吞的可能。

 只可惜,歷史是無法改寫的,我們只能在歷史的發展中得到教訓與啟發,就像是中國作家廖沫沙所說的:「歷史是一面鏡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書。」清朝的潰敗,一方面說明中國的聲望在當時已不復存在;腐朽沒落的封建統治、積弱不振的經濟體制,乃至於現代化工業發展失敗,都是讓中國從東方巨龍變成東亞病夫的誘因。然而另一方面,清朝的衰退也顯出許多中國的知識份子,團結一致、齊心改革的愛國精神,如主導戊戌變法的學者康有為先生所稱「非變法不能救中國也」,及其弟子梁啟超先生在《愛國論》中所說:「民權興則國權立,民權滅則國權亡。」另外在滿清末年時所發生的許多革命運動,如徐錫麟、秋瑾等人在浙江各地發動的光復軍起義,以及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殺身成仁等,都是使我敬佩不已,也是自己想要重溫及改寫當代歷史的原因之一。

 法國作家雨果曾說:「歷史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清朝的欲振乏力,反映了集權帝制已經無法跟上世界的潮流,而後續的改革又不夠澈底;傳到將來的回聲是,當我們呼吸著自由的空氣,享受多元、民主的果實時,一定要飲水思源、感恩珍惜,因為任何改革都是得來不易的,也唯有透過歷史的教訓,才能使我們時時警惕,切莫走上失敗的回頭路,並開創一個更璀璨、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