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光地區一年一度的紫菜採集開始,這項民間約定成俗的制度行之有年,在澎湖縣也有類似的作法。近年來地區海洋資源快速流失,其主要原因是過度捕撈所致,民間的傳統都能代代沿襲,反而公部門的政策無法落實,這是未來馬祖海洋復興之路必須深切檢討的部份。
早年馬祖各鄉島大多以捕魚討海維生,對海裡的魚貝資源相當珍惜,以紫菜採集為例,透過廟宇信仰的力量進行約制,其目的是希望紫菜能夠生長到最茂密時再來採收,這樣的經濟產值才能發揮到最大。如此約定成俗的制度就現在來看是很理想的管理,這樣的作法若能導入法治管理概念,對馬祖海洋資源管理與復育會有很大助益。
馬祖的海洋資源之所以會面臨現今枯竭的危機,除全球漁源不足的大環境因素外,其實更重要的是各方掠奪造成生態崩潰,所有的海產貝類根本來不及長大就遭獵捕。老一輩的漁民都知道放生小魚以及只取可食海產的重要,現在因為市場需求大增,對於水產品體型的要求越來越低,對海洋生物而言形成惡性循環,這才是海洋復育最大的危機。
世界許多先進國家對魚貝類的管制都十分嚴格,即使現代捕魚科技進步,對於商業捕魚的規範仍多。法治化管理仍是海洋生態保育主要的方向,馬祖地區雖針對海產品有採集捕撈規格限制,但在執法層面無法具體落實,而民間保育觀念也隨之日漸淡化,於是海裡可釣的魚越來越少、可吃的貝類越來越小,不用多久時間消費者就能感受到所有的水產品都會因為量少而價格不斷抬升,吃海鮮成了有錢人的專利。
缺乏制度與管理是目前地區海洋生態復育面對的最大難題,現階段要落實這項工作有諸多困境需要突破。我們雖有法,可法卻不及眾,以不久前地區爭取亮島局部開放海釣及採貝為例,駐軍面對越界的船民經常是束手無策,而本地漁釣者卻要被驅離,面對如此景象難免心生不平。
強化管理能力是當務之急,建立制度與共識則是長遠之計。莒光地區的紫菜採集延用傳統招標制度,在沒有公權力介入下仍可正常運行,如今法治社會對類似的制度建立與管理層面理應更能落實才是。海洋資源要生生不息是需要各界齊心努力,從消費者開始就要有所體認,若毫無節制的採集下去,馬祖很快成為無魚之島,不必等下一代,這一代人就可能嚐到苦果。
社論/從莒光紫菜採集招標看海洋資源復育
- 2022-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