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從俄烏戰爭回顧馬祖三次危機(上)

  • 2022-02-28

 俄羅斯上週出兵烏克蘭,國際騷動,全球緊張,馬祖已長時間處於和平時期,遠離戰爭煙硝,俄烏的武裝衝突場面,勾起馬祖過去的戰爭邊緣記憶。

 台灣海峽危機國際上一般認為有3次,分別是1954至1955年的九三砲戰、一江山戰役,1958年的八二三砲戰,以及1996年的飛彈危機。三次的台海危機,馬祖都首當其衝,成為可能被攻擊的目標,我們從此次俄烏之戰,回顧馬祖歷史上3次的戰爭危機與轉機,以史觀今。

 戰地政務時期馬祖的小學裡常見「居安思危」的標語,我們看到烏克蘭無力阻擋強大敵人的入侵,再次反思咀嚼「居安思危」的意義。

 核武器在這次俄烏戰爭中是一個引人討論的話題,1991年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時,烏克蘭承接了蘇聯數千核子武器,數量遠遠多於中國大陸、英國與法國,是當時世界上第三大核武強國。在美國帶頭保證烏克蘭領土安全與主權獨立下,烏克蘭於1994年簽署《布達佩斯安全保障備忘錄》,進行烏克蘭無核化。回到今日現勢,根據此備忘錄,美英應在此次俄烏戰爭中阻止俄軍入侵,履行備忘錄承諾,而不是袖手旁觀,難怪烏克蘭外長說美國對不起烏克蘭,懊悔烏克蘭當年放棄核武。相反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前,耀武揚威地舉行大規模戰略核武演習,威嚇意味十足,芬蘭外長日前更發出警告,俄羅斯可能準備在俄烏戰爭中動用核武。烏克蘭當時的核武政策,現在看起來十分天真,並未體認到「居安思危」的重要性,更忘記了國際現實主義的殘酷。

 核武不僅影響今天的烏克蘭,「核子彈」這三個字也曾和馬祖息息相關過,回顧第一次台海危機,1953年中美在朝鮮半島簽署停戰協議後,1954年雙手空出來的中共決定全面攻佔浙閩沿海島嶼,為解放台灣做準備。解放軍在拿下一江山島後,許多人認為解放軍的攻勢由北至南,下一個目標,就是馬祖。面對動盪台海情勢,除了美國國會通過了《福爾摩沙決議案》,授權美國總統艾森豪出兵保護中華民國統治的島嶼,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更多次公開撂下狠話,如果台海發生戰爭,美國準備動用核武器,力保金馬。艾森豪政府的核武嚇阻言論,驚動了美國輿論與各國領袖,認為美國沒有必要為了福建沿海幾個小島就投下核子彈,國際加緊調停台海局勢,而後周恩來在1955年萬隆會議發表願意與美國談判的聲明,中美之後進行華沙秘密會談,馬祖避免了這場戰爭。

 從第一次馬祖危機來看烏克蘭情勢,和談是化解戰爭衝突的可能方式之一,但和談前提是要有強而有力的武力支撐,這樣的和談才有實質意義,沒有實力的一方,可能連談判桌都坐不上,例如第一次台海危機時,國民政府就被拒於談判會議之外。同時,平時就應該要為戰時準備,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