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讓節能減碳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 2022-02-27

 聯合國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去年發布氣候變遷評估報告指出,若不採取行動,全球均溫最快在2030年就會上升超過攝氏1.5度,比先前預測提早十年到來,包括極端高溫、豪雨、乾旱發生頻率與強度增加,人類生存將面臨極大威脅。人類大量排碳的行為已導致地球暖化嚴重後果,對環境造成更大的破壞,世界各國莫不努力防止極端氣候惡化,保護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根據研究指出,過去一百多年來地球表面平均溫度持續上升,已經比工業化前升高近攝氏一度,此暖化主要來自人類活動產生大量溫室氣體,造成人為溫室效應。地表吸收的能量嚴重失衡,造成地表增溫,可能導致地球生態系統失調,產生糧食危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目前是兩百萬年以來的最高濃度,甲烷與一氧化二氮也是八十萬年以來最高濃度。

 氣候變遷有如溫水煮青蛙,等到發覺水溫太燙時,已經來不及了。針對我們面臨的氣候危機,台灣要做落後者或先行者,取決於全體社會對氣候變遷的危機意識,從政府到民間應加快腳步行動,立即行動,以積極態度嚴肅面對,提出切實可行的方略。

 為因應氣候變遷,許多國家把節能減碳視為重要工作,台灣地小人稠,且有98%能源從國外進口,在自產能源不多的狀況下,更應節約能源。由於台灣電費相當便宜,使得很多人在用電上不珍惜。民眾用電原則除了少用外,也可以聰明用電。以冷氣為例,每調高1度就能減少6%用電,只要把冷氣溫度維持在26至28度並搭配電風扇使用,就能達到減少用電的目的。

 除了節約用電,用水也是節約能源的一部分。民眾可在生活中思考如何使用再生水,像是儲存洗菜水再利用等。每節省一度(噸)自來水可減少0.155公斤二氧化碳排放量,若每人每天平均能節約50公升的水量,一年所節省下的用水量,相當於一座翡翠水庫的總蓄水量,等於減少約65061公噸二氧化碳。

 面對每況愈下的氣候變遷,我們還是得亡羊補牢,當務之急仍是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更重要的是從日常生活中做起,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從「減少到沒有」來改變生活習慣,能走路就不騎車,以自然風代替冷氣,不隨意浪費資源,愛用二手物品等。節能減碳不是口號,而是為地球、人類永續必須要做的事,更要從小落實,才能達到目標,希望政府單位、學校能落實扎根。

 環境惡化威脅人類,生存危機迫在眉睫,每個人都應隨時隨地由小地方做起,不能再喊口號,不能再虛應事故,任何節能減碳的點滴都要抓牢,讓減碳節能成為大家響應的「全民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