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世界母語日的到來,文化部日前舉辦「2022世界母語日—國家語言文化生活節」,除邀請以母語為主的演唱團體進行演唱外,並以「母語行動大隊」、「母語.潮文化」與「說母語配點心」三大特色主題,邀請推動台灣台語、台灣客語、台灣原住民族語、閩東語(馬祖語)及台灣手語等團體參加市集,馬祖也有民間團體代表前往參加市集,向國人介紹在台灣獨樹一格的馬祖閩東語。
世界母語日為2月21日,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9年提出倡議,從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為「世界母語日」,目標是向全球宣傳保護語言的重要,促進母語傳播的運動,避免地球上大部分的語言消失。事實上世界上現存六千多種語言的使用人口,就像一個形狀極不平衡的天平,包括中文、西班牙語及英語在內的世界前二十大語言在天平的另一邊,佔了百分之五十的使用人口;天平的另一邊,則是其他六千多種語言,但卻以平均兩星期消失一種語言的極快速度消失中,現在到底剩多少種已不可考。
而令人吃驚的是,十多年前公布的只剩一人會流利使用的語言,台灣就名列其中,被台灣列為平埔族的巴宰族,因住在平地的關係,後人幾乎都不會說巴宰語,根據聯合國的資料,來自南投埔里巴宰族的潘金玉老太太是全世界最後一位巴宰語的母語使用者。而當潘老太太在2010年過世,世界上就再也沒有流利的巴宰語母語使用人了,幸好因為後代的持續努力,仍會利用每個週日上午做禮拜的時間,一起唱族語的聖歌,學習族語,讓巴宰語保留一絲生機。
一種語言的消失就在我們身邊,其實這也不是唯一,台灣因為多元種族擁有極為豐富的語言文化,現在南投日月潭的邵語、高雄那瑪夏的卡那卡那富語都是使用者不到十人的瀕危語言,似乎搶救的速度再不加快,這些台灣曾經擁有的語言都會在你我面前消失。
有人說少數語言無用論,消失就消失沒什麼影響,但同時間也有許多人抱持著不同的看法,原住民族語中包含許多其祖先生活與理解世界的方式,法國教育家Francis George Steiner曾言,每當有一種語言死去,就有一種看待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死去。不一樣的語言,影響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當然也建構我們思考萬物的方式,這是每一個族群不同於其他族群的原因。
共同語言的使用把我們緊緊相繫,馬祖閩東語的使用,在台灣獨樹一格,也昭示著馬祖住民的由來,當然語言隨著生活的差異產生質變,需要生活在這一塊土地的我們共同回憶與保留。語言中藏著許多生活智慧與歷史記憶,找回語言似乎也在為尋根而努力。
111學年度起,包含馬祖閩東語、台灣手語等國家語言都列入中小學必修課程,但只有學校學習是不足的,我們希望母語使用可以更多的在生活周遭,大人們講起來,我們的下一代才會真正記得我們的話。
社論/世界母語日 生活說母語
- 202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