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環保團體召開論壇針對離島環境議題提出示警,指出小琉球珊瑚礁狀況已至全國最差的失能等級,而澎湖更遭受中國船隻的越界抽砂、盜捕,嚴重影響到當地的海域資源與國境安全,而這一點是全離島共同的處境,馬祖綠油油的假極光,不也是對岸侵門踏戶的實證。
海保署公布110年度與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合作的珊瑚生態調查結果,針對台灣周邊及離島三十一個地點的六十二處珊瑚覆蓋率,以及藻類與珊瑚比例調查,其中有三十三處的狀態穩定,但北部卯澳、南部萬里桐及小琉球部分地點共七處珊瑚覆蓋率低於10%,屬於國際四級(健康、穩定、衰退及失能)分級中的第四級,也就是失能等級。據國外研究,10%硬珊瑚覆蓋率是珊瑚礁碳酸鈣生產的最低門檻,因此將覆蓋率低於10%的礁區列為已失去珊瑚礁特有及關鍵的結構與功能,並認定為失能。
小琉球是台灣唯一的珊瑚礁島,過去是全台珊瑚狀態最好的地方,近年受到人為汙染影響,現在小琉球珊瑚狀況是全台最差,不是失能就是衰退狀態,已經到了必須進行搶救的程度,但在國內卻尚未引起官方重視。
近來各離島都迎來疫情之下所帶來的旅遊紅利,不能出國導致國人一窩蜂湧向離島,享受著類出國的風情,但人潮卻帶來海洋生態的浩劫,以小琉球為例,非浮潛區的珊瑚覆蓋率約6.5%至31.8%,浮潛區最高只有5.5%、最低0.3%,顯示浮潛踩踏明顯會破壞珊瑚,一邊說復育珊瑚,一邊又放任旅客踩踏,保育簡直是癡人說夢。
馬祖因為並未大幅推動旅客親水活動,因此較無旅客影響海洋生態的問題,主要問題仍在海廢、抽砂或部分廢水排放問題,澎湖也有大量海廢,甚至許多垃圾來自本島,跟馬祖多數來自對岸有些差異,但都是人為汙染這一點無庸置疑,海洋很大很難管理,但每一個丟進海裡的汙染,最後仍然回歸人類必須自行處理,海廢清理遠比陸地上的廢棄物需要更高昂清理成本。
抽砂船也造成近海底生態的重大影響,大陸因境內河砂、海沙不足,轉而越界至台灣周邊海域抽砂,澎湖淺堆與七美被抽砂,短短幾年部分海域水深從十公尺變三十公尺,海底砂土流失驚人,自然造成無數海洋生物棲地破壞;馬祖被對岸越界的抽砂熱區不少,雖然沒有經過調查,但破壞程度定然不小。
海保署所做的調查顯示,海底生態受到破獲的情況嚴重,推測原因大體不脫人為活動破壞、汙染、土地開發與廢水排放過度,抑或是遊憩活動的踩踏或破壞所導致,再加上近年愈加嚴重的氣候變遷衝擊。
珊瑚的調查只是冰山的一角,離島海洋生態在內憂外患的雙重打擊下,實際情況確實令人憂心,內憂是沒有管制的旅遊所帶來的人為破獲,外患則是對岸的抽砂盜捕,在無法有效管制下,持續朝向全面失能方向邁進。
環保團體的大聲疾呼就像狗吠火車般,無法引起官方重視,亦沒有引起大眾的重視,但馬祖是我們的家,要完整保留給我們的下一代,我們必須做的更多,劃定海洋保育區,切實執行到底的決心,等待修生養息的海洋生態緩慢恢復。
社論/珊瑚礁失能的警示
- 202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