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節的腳步進逼,但近幾年的年味似乎不如往昔,缺乏熱鬧奔騰的歡慶、以及濃厚聚會的熱絡,除受疫情干擾影響,更繫於網路科技的進步,漸漸地使拜年成為虛擬與形式化。
在網路尚未普及化的時代,過年最佳的娛樂就是團聚在一起分享酸甜苦辣。在過去,年節讓許多久未見面親友有見面機會,共同串門子來敘舊、話家常、品嘗難忘的家常菜餚,也順道貼上新的門聯,象徵除舊布新,更在爆竹聲中迎接新的一年到來。而小年夜到大年初四、初五的電視新春特別節目,天天都有不同的內容與演出,讓廳堂充滿歡樂的笑聲,好不熱鬧。孩子們也在新年裡獲得大人的紅包與壓歲錢,藉此把自己的小豬撲滿養肥養胖,以期待有天能兌現自己的夢想。
伴隨數位網路的科技導入生活後,過年的意義似乎演變成難得連假,遠遊、遠足成為首當的規劃。多媒體科技問世後,拜年不再需要面對面的實體接觸,只要透過網路媒介,全天候隨時都能和異地的親友聯繫,在空中相聚與進行問候。此外,也透過各種社交軟體的應用程式,得以將給親友的紅包用線上支付方式轉出,省卻紙質紅包的應用,也並非得要當面遞送不可。當過往傳統的新年儀式逐步被取代後,許多人將原先要返鄉團聚的時間移為外出旅行,當個背包客或團客,享受難得的長假。
特別是現在透過智慧型手機查詢各種旅遊資訊再方便不過了,得以同步與即時掌握旅遊情報,更是成為年假期間外出的推力。過去的年代,因網路尚未普及化,旅行訊息除透過相關書籍或公部門文宣外,較難具體獲得,無以在倏忽間查閱到訊息,以及訂定下榻休憩旅店,以致年假返鄉團聚成為休閒首選。但近年科技神速的進步,透過網紅或部落客的指引,讓旅遊消息能瞬間廣布,且能藉由各種電子平台與業者即時性的互動,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以致不論是個人陶冶身心、極限挑戰、親子旅行、銀髮踏青等,都能輕易的被安排,且無不珍惜年假期間來遂行。
原先具炒熱年味氣氛的新春特別節目,也在網路化下漸漸式微與淡化。科技進步與資訊取得的便捷,讓農曆年團聚時光變少,外出旅遊機會增多,連帶讓曾是新年間聚在一起收看的娛樂賀歲電視節目乏人問津。在猶乏觀眾的青睞下,近年來過年間的特別節目一年比一年少,且單元種類也隨之趨同或單一,年味逐步從電視史上被淡化。
我們認為,即便網路科技讓生活更加便利,年節仍是親朋好友見面難得機會,畢竟祝福送暖仍需要溫度與情感,唯有把人性化的感受找回來,才能維持人際連結汩汩的溫暖。
社論/別讓科技綁架農曆新年
- 202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