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今年最後一抹夕陽後,明天將跨入2022年,成為新年度的起始。日前,由國內媒體辦理的「台灣2021代表字大選」票選結果,「宅」這個字獲得最多的認同,成為今年的代表字。
這樣的結果並不意外,與疫情升溫停班停課有著相當關聯。當新冠肺炎的確診件數攀升時,舉國上下如驚弓之鳥,一有個風吹草動就引來地方上的軒然大波,使得國人們可能的話都足不出戶,街頭上宛如空城。儘管人與人的實體接觸機會降低,但日子總是要過,因而讓生活的型態有了許多改變,且很可能為不復返的轉折。
宅經濟成為後疫情下電商行銷的重要法門,得以賡續為地方經濟注入活水。當觀光客無法來訪時,旅遊人潮的缺少嚴重衝擊我們的發展,阻遏了經濟命脈;但危機也是轉機,將產業透過包裝化後藉由網路平台的行銷,得以讓遠方異地的消費者得以無縫的享受我們的服務。像是澎湖的農漁特產名聞遐邇,在當地工策會的推動下,協助農漁民將產品上網販售,並且享有免運費的優惠,使老饕想吃海鮮毋庸等候。又如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協助成立「屏安在家防疫」平台,得以在線上選購屏東新鮮的漁蝦貨、洋蔥、蓮霧、紅豆等。是以,宅經濟洪流無法抵擋,勢必成為來日經濟新契機。
數位網路的普及性與涵蓋性範圍更加放大,公共服務的提供以及學習型態跟著電子化。拜網路科技之賜,分流或居家辦公成為可能的選項,得以讓原先需面對面接觸的會議透過人工智慧及資訊網絡讓處於異地的與會者在空中相見,省卻舟車勞頓之疲憊與成本,並得以讓民眾透過網路方式進行洽公,提振行政效率。而在疫情期間的學生,得以運用網際的輔助進行線下與線上學習,讓獲取教育的方式更多元、更便利,也相對讓學校與師長們不得不去省思校園與教學的定位和策略,研謀如何在兼顧教育核心理念下,又能活潑並與時俱進。
此外,疫情讓人際間的互動既更加緊密又更加疏離。當病疫風險增溫時,待在家中的時間與機會變多,讓親人間的相處時間增加,且在確診人數直線增幅時,能與心愛的家人同處一空間相聚,更能感受到眼前生命的難能可貴,使親人間的互賴更加依畏。但另一方面,為慎防病毒入侵,公共場合裡彼此的社交保持相當的社會距離,且人口掛一罩將口鼻覆掩,難以見知對方表情與反應,也拉開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使得冷漠感充斥在凝結的空氣中。
《說文解字》裡有提到:「宅,人所託居也。」洵是,宅的本意是指選擇安居樂業而定居之處所,是個溫暖且舒適的地理環境與空間。今年的疫情讓宅在家中的機會增多,雖然帶來許多的不便,但也創造新的轉機與契機,願這道變遷引領我們往新的一年努力,共同擘劃輝煌的金虎年。
社論/回首宅卻不窄的一年
- 2021-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