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35年關渡自然保留區走入歷史 全台首例--聯合新聞網

  • 2021-12-23

 2021/12/22(聯合新聞網報導)台北市關渡自然保留區內紅樹林長年擴張、陸域變大,當地水鳥種類已至少消失三成,還有洪患隱憂,但因保留區禁止人為干預,無法處理紅樹林擴張。為守護水鳥棲地及減少水患,農委會林務局昨天公布通過北市府申請,廢止關渡自然保留區,轉為國家級重要濕地,未來此區將可疏伐紅樹林。 

 這也宣告成立卅五年的關渡自然保留區走入歷史,也是全台首座退場的自然保留區。 

 事實上,關渡自然保留區解編爭議延燒多年,北市府過去還曾被地方砲轟為「紅樹林殺手」。儘管解編有保護水鳥、減少水患等適切理由,生態團體多表贊同,但也認為不宜將紅樹林全數砍除,且憂心解編後若因人為干擾增多,沒做好配套,物種恐還是會減少。 

 關渡自然保留區位於關渡平原西南側,接近基隆河與淡水河匯流處,鄰近社子島,早期由大面積泥質灘地組成,每年吸引上萬隻水鳥停棲或度冬,農委會在民國七十五年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為自然保留區,以「水鳥」為保育標的。 

 因自然保留區「禁止改變或破壞原有自然狀態」,屬於完全禁止人為經營管理手段介入的最嚴格類型,僅能自然演替。但多年來區內紅樹林持續發展,泥灘地變為草澤、林澤,陸域範圍快速擴張,水鳥種類減少三成以上,僅剩樹棲型鳥類,物種多樣性銳減,卻無法人為處理。 

 另外,台北市府經水工模型推演,認為紅樹林擴張也造成基隆河朝向深槽化發展,可能淘蝕基隆河左岸的社子島堤防,若林下漂浮木過度堆積,可能阻斷通水,造成河段水位抬升,形成洪患隱憂。 

 林務局說,若要維持原來適合水鳥棲息的泥灘環境,須適度人為疏伐紅樹林,不適宜繼續依文資法管理,未來會依濕地保育法的「國家重要濕地」管理,維持泥灘地生態。 

 北市動保處說,紅樹林在民眾心目中是需要保護的植物,有護岸功效,但紅樹林也是強勢物種,擴張快,但這裡當初是為保護水鳥而設立保留區,如今紅樹林壓迫到水鳥棲地,卻受限文資法規定嚴格沒有人為管理空間,市府監測後決定改以濕地法保護。